第三百八十九章 红牡丹榴弹炮!

    第三百八十九章 红牡丹榴弹炮! (第2/3页)

笑,问道。

    “目前内部研发代号‘红牡丹’。”余华说道。

    “红牡丹这个名字不错,用鲜花命名火炮,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我个人表示支持。”李先生若有所思,对于这个代号点了点头,给予认可,而后话锋一转,声音微微压低:“余同学,除去研发成本,造一门‘红牡丹’105毫米榴弹炮的成本大概要多少钱?按银元价格算,有没有超过一万银元一门。”

    话音有些紧张,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大炮虽好,但若是价格过高,则必须有所权衡和考虑。

    “没有那么高,除去研发成本的话,现阶段按银元算,大概每门炮成本价1500大洋。”余华连连摇头,直接给出预估成本价格数据。

    “这是真的?”李先生闻言极其意外,外加些许震惊。

    “是的。”余华无比陈恳的回答道:“事实上,成本大多集中在能源和材料方面,人工是没算钱的,电渣重熔炉生产一根炮管坯件就要三千度电,而我们的电力供应完全来自于柴油供给,等后期火电站竣工投产,火炮身管制造成本可以迅速下压80%。”

    烧柴油供应电力,这是极其奢侈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在烧钱,如果不是根据地有油田的话,压根撑不起电渣重熔炉这头吞电巨兽的胃口。

    此话一出,场面有些沉默。

    旁边的李秘书默默低下头,喉咙涌动,若非不是碍于身份的缘故,对于余华给出的价格,他只想说,这种重炮有多少要多少。

    这种价格,真是闻者流泪,听者伤心。

    最重要的是,随着火电站竣工投产,制造成本还能大幅度降低。

    单门一千,还是单门五百?

    无法想象!

    “如果不是亲耳听见,我真不敢相信10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成本价仅仅只有一千五百大洋。”李先生反应过来,话音满是感慨,他完全没有想到,自主生产火炮的制造成本会如此低廉。

    便宜。

    便宜到不像话的程度。

    一门105毫米榴弹炮制造成本仅有一千五大洋,这个成本几乎是民国兵工厂无法想象的,就拿来料加工的太原兵工厂举例,光是一门105毫米山炮制造成本就高达上万大洋以上,其中进口的德国克虏伯火炮身管,就占到制造成本的60%。

    然而,即便是五千大洋的成本,也没人嫌贵。

    因为,这是正儿八经的105毫米榴弹炮。

    南京方面1933年购买的博福斯75毫米山炮,采购价格为单门1.6万美元,每发75毫米炮弹20美元,而来源于莱茵金属公司控股的苏罗通24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附带24000发炮弹,采购价高达88.6万英镑,折合每门炮超过3万英镑。

    一个美元,一个英镑,动辄上万起步,而自家105毫米重型榴弹炮单门一千五大洋……

    这就是差距。

    余华笑了笑,话锋一转,说道:“这是掌握基础工业的优势,红牡丹榴弹炮本质上是工业品,随着产量越来越高,通过改良工艺和工人熟练度提升,其制造成本会越来越低,另外,如果根据地转为战时生产体制的话,一门炮的制造成本仅等于工人全制造过程中所消耗的粮食数量,我们有足够的资源。”

    工业化的优势。

    李先生听闻,轻轻点头,他当然听懂了余华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整个人取出一根香烟,擦燃火柴,点上,抽了一口,缓缓吐出青色烟雾,他在思考着关于工业化的事情。

    工业化的优势非常明显,和平时期可以为国民供应物美价廉的工业品,发展经济,战争时期则迅速进入战时生产状态,以极其低廉的成本生产各类武器装备及弹药。

    战时生产状态打的不是钱,而是资源。

    而根据地有什么资源呢?

    神木的煤矿和铁矿,榆林的粮食,延边和玉门的石油,靖边的铜矿,延城的石灰,铁矿,煤炭,临汾的优质铁矿……

    李先生抽了口烟,他理了理思绪,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根据地看似地处偏远山区,但下辖区域或者影响区域内,竟然矿产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支撑根据地工业化的前中期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