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原型炮总装!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三百九十一章 原型炮总装! (第1/3页)

    话音传出,两名学徒顿时陷入欣喜之中,正准备庆祝。

    就在这时,余华连忙快步上前,来到重型拉床前方,右手拿起工业级别的20倍放大镜和手电筒,半蹲身子看向105毫米火炮身管内壁,电筒打光,从炮口看向炮尾,只见十二条棱角分明的膛线进入瞳孔,似如万花筒般旋转,令人眼花缭乱。

    紧接着,余华用20倍放大镜仔细观察膛线细节,入眼之处没有任何一丝残血或者起皮的现象,内壁无比光滑。

    漂亮。

    余华内心给出赞叹,庄教授亲自操刀加工的膛线堪称完美,而且一次加工成型,其技艺之高超,与后世大名鼎鼎的八级工相比也不相上下。

    紧接着,余华拿起内径百分表,分别测量身管原件阳线和阴线,得到加工精度数据后,脑海高速运转,计算实际缠距和缠度是否吻合设计指标。

    严谨,认真,苛刻。

    这是余华一贯的行事风格。

    很快,余华通过已测量加工精度数据等信息,根据弹道学标准缠距公式,得出当前身管原件的实际缠距和缠度数据。

    「怎么样?」庄前鼎看着完成测量陷入思考的余华,内心毫无担忧,面含微笑,虽然他没有使用工具进行精确测量,但这并不影响最终结果。

    两名学徒目光紧紧凝视余华,屏住呼吸,等待结果,整个军工局上下谁都明白,任何一个项目唯有得到余华的点头,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位年轻的最高科学小组副组长,在军工局内部体系有着近乎绝对的权威性。

    「实际缠距和缠度,阴阳线的加工精度误差,均达到设计要求,我们的确成功了。」余华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看向庄前鼎,面容略微严肃公布检验结果。

    话音郑重而肃穆,伴随着膛线加工检验结果诞生,一个历史画面悄然定格,中华第一门具有百分百知识产权的火炮就此诞生,这是属于中华自己的重炮!

    从现在起,根据地真正意义打通任督二脉,具备自主生产重型火炮的能力。

    听到余华这番话,两名学徒如释重负,顿时热泪盈眶,心中悬着的大石头落下地来,脸上浮现欣喜的笑容。

    「那就好,这段话我认为应该记录在案,1937年10月5日下午13:06分,在没有借助外国专家的帮助和技术支持下,我们造出了中华第一根105毫米23倍径火炮身管。」得到这个预料之中的答案,庄教授轻轻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声道。

    「我赞同。」余华闻言点头支持,随即将这段话记录在纸质文件上。

    庄教授双眼看向余华,眼眸明亮而有神,说道:「余华,火炮身管造出来了,接下来该你了,按原计划启动原型炮总装程序,别出岔子,你明白的。」

    「知道。」余华深吸一口气,朝着庄教授点了点头示意明白,接着转身离去。

    原型炮总装意味着进入整个105毫米榴弹炮研发项目的末端环节,待完成原型炮总装工作,便会迎来原型炮试验。

    对于红牡丹榴弹炮项目而言,接下来两个环节基本上属于走流程阶段。

    不过,万事谨慎小心。

    竟这是中华第一款自主研发的重型榴弹炮,不可马虎大意。

    精加工车间内安静下来,待余华离去后,庄教授回头望向来自于枪管拉床组的两名学徒,说道:「徐军,张民,你们学的怎么样?」

    「报告老师,有点把握了。」学徒徐军回应道,言语沉稳而冷静。

    张民如实说道:「老师,我还差点。」

    论天赋和实际加工能力,他不如徐军,涉及到火炮身管膛线加工的事情,他可不敢冒失装大。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这是一位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基本的素质与态度。

    「你们算是搞精加工的天才,尤其是徐军,能教你们的技术我都教了,接下来要靠你们自己摸索,我还是那句话,搞机械加工急不得,心稳手稳人稳。」浑身疲惫的庄教授,话音和煦且认真,细细教导,随后安排道:「徐军,第二根炮管你来操刀,我给你看着。」

    「老师,您已经连续工作二十个小时了,要不要先休息?」徐军看着庄前鼎眼眶周围布满的红丝,关心道。

    「再等等,现在睡不安稳。」庄前鼎摇头回应:「只有等咱们的大炮响了,我这个搞机械和武器的才睡好。」

    日军已经突破平型关,攻克内长城防线,兵锋直指太原,距离根据地不足五百公里之遥。

    如此急切情形,怎能安心睡觉?

    大炮,大炮,大炮,只有重炮可以抵挡日军的进犯,只有重炮可以守住黄河,只有重炮能够保住根据地如今来之不易的一切成果。

    在没有红牡丹榴弹炮开火的声音响起之前,他是不会睡觉的。

    徐军眼中露出担忧,再次劝道:「可是您之前才睡了不足三个小时……」

    庄前鼎上一次连续工作二十六小时,仅仅休息两个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