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浒

    第三章:水浒 (第3/3页)

   店主人一听,当即回到后厨,取出两斤熟牛肉,切上满满一大盘,再拿上三大碗与一坛酒,端到那好汉桌前一一摆上。

    那好汉拿起酒来,一饮而尽,也甚是惊奇,叫道:“这酒好生有力气!”

    说罢,又拿起余下两碗,全数倒入口中,豪爽不已。

    三碗过后,那好汉还想再饮,却见店家已将酒坛抱走,不由皱眉:“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

    那店家抱着酒坛笑道:“好汉不知,我这酒只卖三碗,多了便不卖了!”

    “哦?”

    那好汉一听也是奇怪:“为何只卖三碗?”

    店家便笑着向他讲了这三碗不过岗的来历。

    “原来如此!”

    那好汉听完,立时大笑:“店家放心,我非世间俗子,莫说你这村酒,就是蒙汗药来,我也吃得他十八碗,莫要再说,只顾筛来,不怕武松少你的酒钱。”

    “武松?”

    听好汉道出姓名,那店家也是一惊,叫道:“可是阳谷县那武家二郎?”

    武松双眉一挑:“店家识得武松?”

    店家笑道:“武家二郎乃是阳谷县的一大好汉,曾赤手空拳将一横行乡里的恶霸当街打死,为阳谷县百姓除去一害,这等名声周遭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武松当街打死一恶霸?

    这与水浒原文有些出入。

    水浒原文中写的是,武松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只道他死了,因此一径地逃来,投奔柴进处躲灾避难,一年有余,后来打听得那人却不曾死,救得活了,便要回乡去寻哥哥。

    这是原文。

    但如今却被苏问删减改写了,清河县与阳谷县并为一地,那为官吏的“本处机密”也改成了地痞恶霸。

    这删改一是躲避风险,毕竟水浒传是一本“反书”,苏问可不想说着说着就给人下大狱。

    二是树立正确的人物形象,水浒传里那些所谓的英雄好汉,绝大部分都是土匪强盗,根本就没有什么正义性可言,这也为他们后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如果是纯粹的文学小说,那这样的人物设定自然没问题,甚至还有相当的艺术性。

    但这对苏问而言并不是纯粹的小说,他可以将书中的人物召唤出来,作为书灵存在。

    所以,是召唤一群土匪强盗做书灵好,还是召唤一群英雄豪杰做书灵好?

    哪怕书灵不会背叛书山之主,苏问也更倾向于后者。

    除此之外,书山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人气越高,名声越响的角色,将其召唤成书灵的时候,消耗的灵韵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所以,苏问必须做一些适当的修改,确立书中人物的正义性,尤其是武松这种必定会成为书灵的高人气角色。

    但这个修改不是没有限度的,像现在这种无关紧要的地方还好,哪怕和原文有些出入也不影响,但如果涉及到一些重点剧情,重点设定,修改起来就要消耗灵韵了。

    毕竟,藏书的内容与书灵书宝书境息息相关,若是可以任意修改,不需要任何代价,那苏问岂不是要翻天了。

    水浒传直接改成神魔水浒传,一百零八魔星横扫天下,宋江不再服毒,而是造反登基,甚至杀上天庭,成为宋天帝,怎么夸张怎么来,战力等级越高越好。

    这样修改下来,苏问再召唤出的书灵宋江,就不是那个被奸臣毒死的大宋忠臣了,而是梁山之主,三界之皇,秒天秒地秒空气的天魁大帝!

    这种漏洞怎么可能存在?

    所以,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改改没有问题,但重要剧情,重要设定的改动就要消耗灵韵了,改动越大,消耗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