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部十三回 三大战区无将领 闽南古城有故人

    十三部十三回 三大战区无将领 闽南古城有故人 (第2/3页)

这一个问题,着实争论了有十多年。

    从1125年金兵南侵,直到1142年《绍兴和议》签订,这个争论才结束了。

    ——明确了投降求和。

    1127年,宋高宗赵构即位之初,就面临两大问题:

    如何巩固帝位?

    是否抗金、怎样抗金?

    理想状态下,这两个问题可以合成一体:

    以抗金为号召来巩固帝位,通过不断巩固帝位增强抗金实力。

    但当时宋高宗赵构面临着极其混乱的状态,政治、经济、军事都已崩溃,体统瓦解,国家一度成为无组织状态,他个人在扬州时也曾经仓皇一人逃窜。

    另外军力也不济。

    韩世忠军三万,张俊、岳飞军都不及三万,刘錡不满二万,川陕军五、六万,总共仅约十多万,而且分布在东西数千里的战线上,防守都极其困难。

    还有:财政亦匮乏。

    军事所需,占到宋财赋十之八九。

    为征税,茶、盐税不够,增加税种;

    农民、商贾、甚至和尚道士都在征税之列。

    因为赋税太重,激起民变,东南民患数起。

    这还只是客观条件限制。

    在宋高宗赵构的内心世界里,还有两重忧虑:如果打败金国,如何安置徽宗、钦宗二帝?

    军事作战,容易形成军事将领尾大不掉,难保再次出现“陈桥兵变”之事。

    客观条件,决定着能否战败金国。

    后两个忧虑,会导致他帝位不保。

    对金议和,是宋高宗赵构的决断,秦桧等人只是参与谋划者。

    对金议和的同时,就是剥夺领兵将领的军权。

    在宋高宗赵构的心里,或者说在宋朝皇室的心里,军人擅权的危险性,远远高于北方民族的入侵。

    在这些皇权所有者看来,金兵南侵,还可以向后方退避;

    而且北方民族怕热不能长期驻守,还有收复失地的可能。

    但如果将帅趁势造反,宋朝瞬间即灭亡。

    所以,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到宋高宗赵构的剥夺大将军权,他们对军人的防备是一以贯之的。

    对于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战区”的主将,南宋采用“明升高官,实夺军权”的方式,同时削去军权。

    1141年4月,宋高宗赵构以奖赏柘皋之捷为名,召集韩世忠、张俊、岳飞入朝,以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