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9 别了,王位(终)

    739 别了,王位(终) (第2/3页)

,最好的还是钢,涡轮发动机用的钼钢。

    为了能够达到比较高的可靠度,必须尽可能减少焊缝,最好是能通过两到三块一体锻铸的部件凑出一个完整外壳。

    造出这样的结构,需要用到超大型设备,里面还有一系列运输课题需要解决,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

    所以初代样机只能先凑合下,直接用不锈钢外壳做一些比较简单的课题。

    至于耐热瓦,通知相关企业先储备技术,等真正有了返回大气的需求再说,突破大气的过程没有减速需求,温度不会那么高。

    这么一台凑合样机,在拥有大型飞机组装能力的蓝天重工,很快被弄出来,开启了空天飞机发展之路。

    经过一段连续试飞,空天飞机马上面临换代需求。

    不锈钢能顶住的速度上限在3.2马赫附近,再快一些就会因气动加热现象出现材料性能衰减,利用内置的魔法降温系统进行主动干涉,还可以进一步推高速度。

    所以实际在突破大气这个环节,只要比不锈钢强点就行,家里有好几种备选材料可用,甚至再糙一点,直接用不锈钢上天,也不是完全做不到。

    而用在炮弹上的凝固附面层技术,在空天飞机这样的超大表面上却不太好控制,还需要后续技术迭代。

    另外还实验了护盾对穿透大气过程的影响。

    该过程中,动力组也拿到了突破大气所需推力分布数据。

    现有的“矢量生成”装置推一个不锈钢飞行器上天完全够用,但如果后续飞行器重量增加,还是需要留出些余量。这组的工作方向也比较明确,在固定大小的空间内,尽可能提高输出以及动力源的可操控性。

    经过第一批试飞,二号机建造过程中就要回答回归大气方面的疑问。

    回归主要问题只有两个,姿态和热量。

    姿态,既飞行器以什么姿势冲向大气层。

    和突破大气的要求截然不同,回归大气需要在上层空间实现部分减速,否则直接拿机头迎着飞,以十几二十倍音素撞向中低层空气,就算动力够减速,人也会变成一滩血水和骨头渣子。

    古代着陆器的结构,本身就很适合降落,在风洞实验里可以用机腹对准降落方向,能实现自稳定,不需要额外的动力控制。

    现在的问题在于,大家不知道机腹迎风会把温度提升到什么地步。

    二号机外壳材料的可靠性能耐热极限是1150度,魔法控温只能对抗热值增量,并不能提高材料耐热极限,在实际数据未知,学科不完善的前提下,还是加上隔热瓦比较保险。

    隔热瓦这东西,虽然在各种熔炉、窑炉里都有用,但没有专门给航天器设计的,相关企业凑出来的可能存在强度不够等问题,只能通过魔法体系,尽可能在突破大气过程中,保护其完整性。

    二号机的试飞工作,先重复一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