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高陵谒王、老骥逝殇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二十一章 高陵谒王、老骥逝殇 (第1/3页)

    早春二月,虽无寒雪纷飞,犹有冷风刺骨。

    皇城之西,神虎门北,陵云台之上。阔别已久的君臣此刻正俯瞰着锦绣江山。

    【注一:《世说新语》中记载,陵云台最早建于魏文帝黄初二年。】

    皇帝曹丕眺望着皇城之外的山水、民居,还有不远处繁华的金市,似乎志得意满,又似欲言又止。

    地位早已一落千丈的老臣于禁随立身后,眼中满是沧桑。

    “于将军......”曹丕竟直接称尊称于禁为将军,似乎他已经忘记了这位先王旧将,是一个投敌辱国之人。

    他并未回头,而是轻声说道:

    “你还记得吗,朕儿时八岁那年,想要学骑马,可就是爬不上去,当时还是于将军抱着我上了马......”

    “陛下......”于禁闻言,当下百感交集,竟是涕泗横流,伏倒在地。

    “于将军何必多礼,快起来吧。”曹丕扶起白发苍苍,面容憔悴的于禁,心中亦是百感交集,他轻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将军可知,你我二人脚下这陵云台,是如何建成的吗?”

    “请陛下赐教。”

    于禁低首,只是静静的听着帝王讲述着。

    “陵云台,在建造之前,先有能工巧匠,称量四方所用木材之重,使其分毫不差,无有所异,这才镶嵌搭建而成,高台之上常有微风,而这高台竟也时时随风摇动,但是却终究不会倒塌,于卿可知为何缘故?”

    “罪臣请陛下赐教。”于禁继续颔首静听,虽然他早已心累无比,但是却永远不得不揣度君心,不得不小心翼翼。

    “高台危而不倒,皆是四方之木合力相持之故。高台犹如江山,时时便有坍塌之险,因此便需如同爱卿一般的良木来支撑啊。”

    曹丕踌躇满志,朗声如是说。

    “陛下......”于禁听了这番话,哽咽感动,拜伏在地:“罪臣乃是一败军辱国之人,有何德何能,竟承蒙曹氏世代如此厚恩!”

    “于卿请起,古时曾有秦穆公大将孟明视、晋国大将荀林父,都曾遭遇惨败,但其气未馁,遇挫而勇,皆创下不世功业,名垂后世,于卿又为何不能成为我大魏的孟明视、荀林父呢?老将军多年在吴,今复为白身,实在辱没将军昔日功业,今拜于卿为安远将军,望将军勉励之!”

    于禁闻言,涕泪横流,跪拜于地。

    曹丕躬身扶起于禁,继续说道:“听闻此番刘备征吴,正与吴侯相持不下,而吴侯又有与我大魏结好之心,因此朕想派遣一名使臣前往江东,促成盟好。于卿既常年身处东吴,自然是合适的人选,不知可否愿往呢?”【注二:《三国志·魏书九》:“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

    “既然陛下有命,禁自当百死不辞,不过,罪臣临行之前,有一请求,还望陛下恩准。”于禁叩首于地,顿首言道。

    “哦?”曹丕龙目微眯,沉声问道:“不知爱卿有何请求?”

    于禁再次顿首,颤声说道:“罪臣想,前去邺郡高陵,在先王面前谢罪,祭拜先王。”

    “于将军与先王,相知相交三十余载,的确是该去看看先王了。”帝王的面上,此刻静如平湖,毫无表情,他点了点头道:“朕,准了。”

    “罪臣,谢陛下隆恩,罪臣叩谢陛下!”

    须发皓白的于禁重重的顿首于地,似有惭恚,似有激动,似有释然。

    ——

    于禁离开凌云台后,曹丕仍未离开。

    这并不是为了看风景。他在此处约了几位心腹来商议大事,也是为了给侍中刘晔证明一件事情。

    想到此处,曹丕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

    不多时,御史中丞司马懿、侍中刘晔、鲍勋,以及尚书令陈群、尚书仆射邢颙、尚书杜袭,河南尹司马芝、光禄勋和洽、大鸿胪崔林、少府常林、散骑侍郎裴潜、王象、卞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