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平乐观许允谋除司马昭、太极殿曹髦觐见郭太后

    第二百七十八章 平乐观许允谋除司马昭、太极殿曹髦觐见郭太后 (第3/3页)

但曹刚只是擦了擦嘴角的血迹,就继续破口大骂了起来:

    “司马师,你这个肿眼贼,今天我曹刚豁出去这条命不要,也不会让你遂了心愿!”

    也许是受到了曹刚的鼓舞,光禄勋、执金吾两人也跟着曹刚一同公开和司马师唱起了反调。

    司马师听了曹刚这话,见光禄勋、执金吾、将作大匠三人也一起开始反对,不打算再忍了,他缓步走到曹刚面前,冷笑了一声,却没料到被曹刚一口唾沫啐到了脸上。

    司马师此刻怒到极致,抽出腰间‘蜚景’宝剑,瞬间便在大殿之上将曹刚斩杀了!

    司马师好整以暇的擦了擦脸上的血迹和唾沫,冷冷的下令道:

    “将光禄勋、执金吾、将作大匠几人一同下廷尉大狱,给我好好审问!”

    【注一:废曹芳的联名表中没有中领军、光禄勋、宗正、执金吾、将作大匠几个重要职务臣子的名字,中领军是许允,其余人等极有可能因反对废帝被处理,联名表中也不见其官其名。】

    在司马师的强迫威逼之下,群臣不论是真心还是假意,终于还是写下了一篇联名表文,奏报到了永宁宫,表示赞成郭太后的废帝之议:

    【注二:以下长文大意为联名废帝,细意不必深究。古时臣子上表,只有官职爵位和名,没有姓氏,为使读者明了曹魏朝堂,笔者考据出了各个大臣的姓名,并补充进了表文。】

    “尚书令太尉长社侯臣司马孚、大将军舞阳侯臣司马师、司徒万岁亭侯臣高柔、司空文阳亭侯臣郑冲、行征西安东将军新城侯臣司马昭、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太常臣任昊、卫尉昌邑侯臣满伟、太仆臣庾嶷、廷尉定陵侯臣钟毓、大鸿胪臣鲁芝、大司农臣王祥、少府臣郑袤、永宁卫尉臣何祯、永宁太仆臣张闳、大长秋臣模(不详)、司隶校尉颍昌侯臣何曾、河南尹兰陵侯臣王肃、城门校尉臣虑(不详)、中护军永安亭侯臣司马望、武卫将军安寿亭侯臣曹演、中坚将军平原侯臣甄德、中垒将军昌武亭侯臣荀霬、屯骑校尉关内侯臣武陔、步兵校尉临晋侯臣郭建、射声校尉安阳乡侯臣甄温、越骑校尉睢阳侯臣曹初、长水校尉关内侯臣超(不详)、侍中臣郑小同、臣荀顗、臣赵酆、博平侯臣华表、侍中中书监安阳亭侯臣韦诞、散骑常侍关内侯臣郭芝、尚书仆射光禄大夫高乐亭侯臣卢毓、尚书关内侯臣王观、臣傅嘏、长合乡侯臣袁亮、臣崔赞、臣陈骞、中书令臣孟康、御史中丞臣石鉴、博士臣范(不详)、臣峻(不详)等稽首言:

    臣等闻天子者,所以济育群生,永安万国,三祖勋烈,光被六合。皇帝即位,纂继洪业,春秋已长,未亲万机,耽淫内宠,沈漫女色,废捐讲学,弃辱儒士。......帝肆行昏淫,败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恭孝弥颓,凶德浸盛。臣等忧惧倾覆天下,危坠社稷,虽杀身毙命不足以塞责。今帝不可以承天绪,臣请依汉霍光故事,收帝玺绶。帝本以齐王践祚,宜归籓于齐。使司徒臣高柔持节,与有司以太牢告祀宗庙。臣谨昧死以闻。”

    最终,群臣也都同意了太后的意见,打算迎立东海定王曹霖之子高贵乡公曹髦为新的皇帝。

    司马师微眯双目,仔细思忖了一番,心想:就算这曹髦再聪慧,也不过只是个十四岁的少年罢了,倒也没什么可惧怕的。

    ————————————

    甲戌日,司马师再次让郭太后写了一道废皇帝曹芳为齐王的诏书:

    “皇帝芳春秋已长,不亲万机,耽淫内宠,沈漫女德,日延倡优,纵其丑谑;迎六宫家人留止内房,毁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恭孝日亏,悖泬滋甚,不可以承天绪,奉宗庙。使兼太尉高柔奉策,用一元大武告于宗庙,遣芳归籓于齐,以避皇位。”

    太极殿内,皇帝曹芳望着铜镜,怔怔的望着镜中的自己。

    镜中的那个人,此刻头戴平天旒冠、身披十二章龙袍、腰悬天子剑,俨然是这世间最为尊贵的人。

    只可惜,镜中人即便再威风凛凛,也不过只是镜中人罢了。

    十余载帝王业,终作镜花水月。

    曹芳乘坐天子辇舆,来到永宁宫外,他挥泪朝着太后遥遥一揖,以示别离。

    殿内,郭太后望着远处阶下那个挺拔隽秀但却锐气全无的儿子,不禁老泪纵横。

    待她拭去泪水,想再最后看一眼儿子时,阶下车驾早已消失不见。

    太极殿南。

    群臣来此送别的数十个人,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此刻都流涕不止。

    曹芳下了辇车,在侍者的服侍下,摘下了头顶的十二旒帝冠,褪去了十二章纹的天子袍服,换上了九旒王冠和九章纹的王服。

    他朝着昔日的臣子们遥遥一揖后,终于还是登上了齐王车驾,扬鞭向南而去了。

    是日,时年二十三岁的齐王曹芳迁居别宫,结束了他一共十五载的皇帝生涯。

    身为持节使者的高柔,则立即在河内郡营造起了齐王宫殿,以便曾经的天子早日之藩。

    不久,司马师再次率领群臣上表,共奏永宁宫及早准备迎立新帝的事宜:

    “臣等闻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礼,大宗无嗣,则择支子之贤者;为人后者,为之子也。东海定王子高贵乡公,文皇帝之孙,宜承正统,以嗣烈祖明皇帝后。率土有赖,万邦幸甚,臣请征公诣洛阳宫,早定大位。”

    早有准备的郭太后则立即按照司马师的意思,再次发布了一道诏命:

    “东海定王霖,高祖文皇帝之子。霖之诸子,与国至亲,其子高贵乡公髦有大成之量,其以为明皇帝嗣!”

    ————————————

    当寒风扫落秋叶的时刻,即将成为大魏新一任天子的高贵乡公曹髦,终于赶到了洛水南岸的玄武馆。

    十四岁的少年遥望着远处金碧辉煌的洛阳宫,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父王,您看到了吗,孩儿终于到‘家’了……”

    当曹髦的车驾抵达洛阳宫之南时,司马师给他下了第一个套。

    司马师直接亲率群臣,在西掖门的南广场上对着尚未继位的曹髦行起了三跪九叩的大礼!

    曹髦一看就知道这件事情并不简单,他打算立即下舆,对群臣答拜还礼。

    身旁的侍者正幻想着未来执掌宫廷的美好生活,一看“天子”竟要下车答谢臣子,急忙劝阻道:

    “您将是大魏天子了,按大魏官仪,不必答拜臣下!”

    曹髦眼中闪过一丝不符年龄的成熟之色,他笑了笑道:

    “吾亦人臣,为何不答拜?”

    说着,曹髦起身下跳了辇舆,装作慌张无措的样子,朝着群臣一揖而拜。

    司马师只当他是被自己吓到的怯懦少年,此刻不仅没有心生警惕,反而有几分自得之意。

    曹髦虚心的向司马师请教了一些诸如宫城道路怎么走,可不可以驾车进宫之类的幼稚问题以后,便返回了车驾,继续向着太极殿的方向走去了。

    止车门外,曹髦刚刚一下舆入宫,便一路步行,来到了太极东堂,前去拜见他的“母后”——郭太后。

    “臣高贵乡公髦,拜见母后!”

    虽然曹髦尚未定位,但他却很乖巧的提前喊了一声“母后”。

    这句母后自然让寡居无子的郭太后十分受用。

    “高贵乡公,快快请起!”

    郭太后急忙起身,亲自扶起了眼前跪伏于地的孝顺孩子曹髦。

    郭太后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少年,点了点头,这才取出收藏的天子印玺,亲手交付到了眼前这个十四岁的少年手中:

    “从今以后,你便是大魏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