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插曲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小插曲 (第1/3页)

    沐清河从小长大的县城坐落在中国北方某个偏远的地方,这里没有游客如织车流如注的特色景观,也没有出过十分有名气的明星作家舞蹈家,这座县城唯一可以在网上搜得到名字的大概只有县长公布在网络上的任职简讯了。县城的城区有林立的楼房区,也有排布密集的平房区,一条条胡同交织在那些或新或旧的老房子中间,从高处往下看,好像一条条分明的血管连接着周围的肌肉组织,让城市的脉搏跳的沉稳有力。

    油漆胡同,这是这条小胡同的名字,这条小胡同原名叫做油糍胡同,油糍是本地一种很有名的小吃,是由糯米和糖油炸制成的,据说古时候这条小胡同口上有一个做油糍特别好吃的老人,生意非常火爆,当时的县太爷都是那位老人的常客,只可惜老人无儿无女也不收徒弟,那个年代不拜师是得不着真传的,于是直到老人去世,他的秘方也就没传下来。

    这条小胡同也慢慢的被叫成老头油糍胡同,后来一年一年过去,又被叫成油糍胡同,又过了些年,口口相传的名字又成了油漆胡同。据说这次改名有两个传闻,第一个是油糍胡同刚刚被叫没几年的时候,就有老一辈的人找上门来,说离这里多远多远的地方,有一个大胡同也叫油糍胡同,于是这里的人怕大胡同的人来找茬打架自己会吃亏,于是一商量干脆就改了名。还有一个传闻是说,胡同里住过一个油漆匠,技术了得,这条小胡同于是就从油糍胡同慢慢地成了油漆胡同。

    说法不一,又都没有依据,真相是什么,早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至于胡同的具体叫法,也就是胡同里闲的发闷的男人女人之间斗嘴的一个依据。

    油糍油漆,细细琢磨,有些乐趣,咧嘴一笑,仅此而已。

    真正的大人物不会计较也就十几家住的胡同名字的由来和典故,索性这个胡同里并没有那样的大人物,都是些有多少力气吃多少饭的平常人家。

    油漆胡同是距离楼房区最近的一个胡同,说是楼房区,也只是比平房区高几层的普通楼房,墙上密密麻麻的爬山虎,严重剥落的墙体很难让人们相信房子曾经的辉煌。这样的楼房里有当时教师凭借教师证购买的特惠房或是某公司给兢兢业业的小业务员分配的单位房。居住在油漆胡同里的人因为离楼房区太近,都不敢在自家院子里随意大小便,说不定就被某个开着窗子抽烟的人正好撞见,他们称呼他们为“楼上的人”。

    油漆胡同有很少的住户,大概就十几家,中国有句老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这个胡同里的人把这句话用实际行动解释到了极致,做好饭大家分着吃,谁家有困难都出手帮一把,二十世纪末全国随处可见的邻居和睦关系在这个地方延续至今。

    “婷婷爸爸,又在扫院子呢,你可真勤快。”一个大婶路过一个院子时停下脚步,扯着嗓子喊道。

    院子里一个微胖的中年男人,他拘谨地向大婶点了点头,说道:“树叶掉的太多了,得勤打扫。”

    大婶看向男人身边那棵五六米高的大柳树,枝叶繁茂到笼罩着半个院子,大婶轻轻叹息道:“婷婷爸爸,这棵树是当时婷婷妈去世那一年种的吧,长的真快啊。”

    男人拍了拍大树,说道:“对啊,快二十年了。”

    大婶自知失言,赶紧说道:“我今中午煮红烧肉,给你送一碗过来,婷婷在家的时候就爱吃我煮的肉,每次煮好,婷婷那个小馋猫就闻着味来我家了。”

    男人把笤帚竖在院墙边上,乐呵呵地说道:“谢谢刘婶了,我这里有单位刚分的葡萄干,一会儿回家的时候拿两斤走。”

    刘婶左右环顾一圈,索性走进男人的院子,神神秘秘地对他说道:“你听说了吗?王老师家的那个小魔女要回来了。”

    柳父皱眉想了一会儿,恍然大悟,他压低声音问道:“那闺女不是去国外上学了吗?”

    “听说是把同班一个男同学的门牙打掉了,被学校开除了,她妈妈只好把她送回老家来待一段时间,等那边的事情处理好了,再让她回去上学。”刘婶撇了撇嘴,“那丫头从小就不让人省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