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七章 亚圣

    第三零七章 亚圣 (第2/3页)

个单纯的工具载体,渐渐的形成了一门艺术,成为‘书法’。

    可历朝历代,见过有几个‘书法家’是只会写字没有文名、功名的?坦率讲,一两千年以来,只有三四个而已。

    他们基本都或有官身,或是书文俱佳一时翘楚般的人物。

    自古,书法是文人‘杂艺’,并非光宗耀祖之业。

    远的不说,启功先生和林散之先生就是这样认为的。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墓碑上刻的是‘诗人林散之’,而不是‘书法家林散之’。

    说白了,经史子集,诗词文章,或者是济世学问,这些是‘胜事’。若只单说某某某是书法家,就像在夸他吃饭吃得好,吃相很优美...

    书法就是这么一个很尴尬的东西,自李唐以后书法日渐昌盛,但依然无法改变它‘杂艺’、‘巧艺’的定位。

    日后刘墨先生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书法,‘有学问的没兴趣弄,没学问的又弄不好’。

    这句话稍微琢磨一下你就能明白,书法其实是排除在学问之外的。‘文人’想要立身靠的还是学问,单靠一笔好字不行。

    对于这点杜守义倒不担心,他前世就是研究学问的,累积颇深。

    系统也早就着手补充他的‘涵养’。空降数学补短板不说,上个月更是奖励了高级‘写作’技巧,让他文理双开花,在学问路上能走得更远。

    他一开始以为这个技能是给棒梗的,但后来慢慢发现,这是系统给自己的。搂草打兔子,棒梗倒也能得好处。

    系统还奖励了工笔画。琴棋书画嘛,士大夫的门脸。

    不会诗词歌赋也就罢了,小道耳。写文章你要会吧?要会画两笔,至少要说得出道道吧?

    你说自己是个很‘纯粹’的书法家,除了写字什么都不会?呵呵,呸!‘吏役’耳!

    话说回来,又要提到刘墨先生那句话了,真什么都不会,字也写不好。

    说到这儿,咱们扯些稍远的题外话。

    书法是士大夫艺术。所以想要成为书圣,不但字要写得出类拔萃,风骨也很重要。

    赵孟頫被评价为:‘大王’之后第一人。注意,是‘大王之后’,不是‘二王之后’。隐含意思是他把王献之都超越了。把‘亚圣’都超了那该是什么身份?

    但即使再过一万年他都别想让后人尊称一声‘书圣’、‘亚圣’。

    为什么呢?赵宋宗亲子弟却去做了元朝的官,这种行为毫无风骨可言,是被士大夫鄙夷的。

    与他类似的还有明末尚书王铎。赵孟頫大家都熟,王铎却未必了。他的字好到什么程度呢?节录一段比较现代的评价吧。

    “...行草技法得大成者,三王一米而已。余者或其浇漓,或丑怪恶札也...”

    ‘三王一米’指的就是王羲之父子和王铎,另一位是米芾。其余的或是‘浇漓’,也就是模仿;或是‘恶札’。

    咱们吃瓜,不杠。这段话对错不去讨论,但足以证明王铎的书法地位了。

    王铎的字在RB也倍受推崇,被称为‘后王胜先王’。意思他已可比肩王羲之了。但那又如何呢?

    王铎是崇祯的户部尚书,大学士。明尚书仕满清,全无风骨可言。羞矣,休矣。

    种花文化很有意思。圣是非常高级的敬语,比如圣上、圣旨、圣明等等,正式场合中只有皇上能用。

    但到了文化生活中,各类的‘圣’却满天飞。至圣、诗圣、曲圣、医圣、茶圣、文圣、史圣...

    各种各样的‘圣’,其实都要恪守两条评判标准:一是技艺要空前绝后,二要有‘风骨’的考量。

    是风骨,不是人品。

    我们现在理解‘圣’要做尽好事,人格完美。其实也不是那么回事。历史上对‘圣’的道德要求反而比普通人更宽容一点,不用做好事,只要不大逆就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