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此一时彼一时

    第二十七章 此一时彼一时 (第2/3页)

心想,问题还是出在大明没能成功进行民主宪政改革。

    只要大明能民主化了,那大明的每一个百姓都成了受益者,也就不再需要任何宣传了。

    民智一开,谁能不向往大明,谁又能看不出后金的作恶多端呢?

    彻底否决了给老百姓发武器的提议后,金启倧向韩瑗问道,“这奴酋去年去太子河打冰球的事,你是从哪儿听来的?”

    韩瑗微微笑道,“去年我国李适作乱,其同党韩明琏的子侄韩润、韩义从鸭绿江偷渡逃入后金,并企图与国内同党里应外合,助奴酋入侵义州城,幸得我王英明,迅速处置了李适逆贼,这才没酿成大祸,奴酋的行动踪迹,就是那时候从义州城传过来的。”

    袁崇焕心想,历史多奇妙,四百年前的朝鲜人要偷渡鸭绿江,四百年后的朝鲜人还是要偷渡鸭绿江。

    金启倧笑道,“原来如此,朝鲜国王的才能,果然胜过光海君百倍。”

    在场的人都知道韩瑗是在为朝鲜打肿脸充胖子,却都与金启倧一道对朝鲜进行商业互吹。

    李适之乱其实是朝鲜王朝五百年间唯一一次以藩镇攻入汉城的叛乱,这次叛乱也并不是朝鲜国王平定的。

    恰恰相反,李适所率领的叛军仅用半个月就逼近了首都汉城,朝鲜国王在听说李适突破了临津江后,立刻率百官仓皇南逃。

    最后李适的叛军是被八道都元帅张晚带领官军击溃的,李适深夜撤离汉城后,叛军内部起了内讧,同党砍下了李适的脑袋,将其首级献给朝廷,李适之乱这才告终。

    韩瑗把功劳都归结于朝鲜国王身上,一是为了发扬一下朝鲜国威,二则是要显示一下朝鲜作为抗金盟友的重要性。

    于是袁崇焕自然也不揭穿,只是跟着笑而不语,隔天便请韩瑗来弈棋。

    袁崇焕有意与韩瑗交好,倒不是单纯为了给朝鲜面子,而是因为他知道得比在场的所有人都多一些。

    天启六年的朝鲜国王,是朝鲜仁祖李倧。

    李倧一点儿也不英明,历史上的他在崇祯十年接受了皇太极的册封,使朝鲜的宗主国从大明彻底变成了满清。

    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总是自嘲为“伤弓之鸟”,在内外交迫中试图努力保住自己的王位。

    唯一可使后世之人称道的是,朝鲜虽然向满清称臣,但是并不把满清当作真正的上国。

    李倧去世之后,满清赐谥“庄穆”,朝鲜却拒不使用,自李倧之后,即使大明已亡,满清赐予朝鲜国王的谥号,都不为朝鲜所用。

    因而可见,朝鲜仁祖李倧作为朝鲜国王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能力挽狂澜,而是在于能向大明付出百分之百的忠诚。

    大明也是因为这百分之百的忠诚,才扶持李倧继任朝鲜国王。

    李倧的上一任,是朝鲜王朝的第十五任君主李珲,因其被废位而无庙号与谥号,故而大明和朝鲜都将其称为“光海君”。

    光海君的前半段人生经历,特别像网文小说男主,靠着聪明才智以卑微之身一路崛起,最后对着昔日瞧不起他的“反派魔王大明”装逼打脸。

    大明之所以会成为光海君人生中的“反派”,是因为朝鲜成宗曾经出台的一条“庶孽禁锢法”。

    朝鲜王朝的所有子嗣一律“贵贱从母”,庶子不但没有继承权,而且在仕途上有“不列东班”、“限品登用”、“禁赴文科”等种种限制,其严苛程度甚至超过了现代网文里的“嫡庶神教论”。

    光海君是朝鲜宣祖李昖的次子,依照朝鲜的礼法而言,光海君原本是没有任何机会继承王位的。

    不料,万历二十年,壬辰倭乱爆发了,丰臣秀吉率领的日本侵略军在登陆朝鲜半岛之后,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军兵败如山倒。

    眼看朝鲜八道全部沦陷在即,宣祖李昖率宫廷众人与百官一起北逃平壤,匆忙立光海君为王世子,将朝廷一分为二,一部分人随李昖渡鸭绿江前往辽东避难,另一部分人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