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上次的南蛮子又来了

    第17章 上次的南蛮子又来了 (第2/3页)

行兰反问一句。

    他现在记起来了,逢上一个玻璃集的时候来了一个蛮子,因为一听他说话就知道不是当地周边人,在蛮子问他生丝价格的时候,他还特地报高了好多,作为生意人都喜欢逐利,都喜欢那个文人嘴里所谓的铜臭气,行兰自然也不免俗。

    碰到不懂本地商品行情的客商价格虚报一点,这是当地生意人不成文的规定规矩。

    再说集上卖货,摊主报的价格,需要还价,有句话说,卖的满天要价,买的就地还钱!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从那个时候兴起的。

    就如同现在市场上一样,作为摊主你报价的时候可以尽可能的往高了要,消费者还价的时候也会照死的给你往低处还,这就是行话:要价无多,还价无少。

    当时在集上和那个蛮子报的价格比正常的价格高了两成,没想到人家都没还价,马上就算账付了现大洋,让行兰打包他带走。

    走的时候还说,他近期还会过来,并让行兰多准备一点货。

    那时候山上全部都是森林,森林的杂树品种中有大部分都是桑树。

    所以那个时候的农村的人们几乎家家夏天养蚕,冬天就去山上伐木烧碳。

    能干的农妇一年可以养四茬蚕,蚕养到一定的程度,就用晒干的树枝堆起来,一层树枝上面撒上一层蚕宝宝,最后再用干草苫子罩起来,外面捆上绳子固定,这个过程叫“老蚕”。

    一般四天后,拆开罩在外面的苫子,就可以看到蚕宝宝已经变成白花花的蚕茧了。

    蚕茧煮熟摷丝后,就会有新鲜的热乎乎的蚕蛹可以当下酒菜了。

    由于行兰给出的收购价格高,十里八乡的摷了丝后,都是早晚等着他上门拿货,也有等着花钱的会自己给送上门来。名声越传越响,以至于在他收购的这个范围之内,外地的蚕茧贩子都不愿意来了。用现在的话说:这是垄断了吧。

    说话间,寄存的老乡用手一指前面,说:南蛮子来了!

    茶伙计给送过来一壶泡了老干烘的茶水,和一个装有开水的罐子。那时候农村还没有暖壶。

    这时蛮子已经走过来了,打过招呼,行兰拿马扎给他坐下。

    寄存的老乡一看这里有客人来就自觉的先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