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宋易储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宋易储 (第2/3页)

之中。….

    「四师伯,还有两万‘忠顺军,要来?」

    在段祥兴看来,有这一万「忠顺军」和八千罗氏鬼国的人马,就足以铲除所有的叛军,余玠却说三日后还要到来两万「忠顺军」。

    「段皇,看来燕王殿下所谋者大啊——」

    石长老端起酒杯喝了一口,没什么滋味,比起桃花岛上的「英雄醉」差远了。

    「哈哈,石长老,以后还是不要叫在下‘段皇,的好,大理国已经被高氏所篡,我祖父才请得燕王的人马,来攻取‘大中,的。」

    此时的段祥兴,再说起此事,已经淡然了很多。

    「哦?——」

    石长老闻言,看了看眼前的段祥兴,又瞅了瞅段祥兴旁边的朱子柳,若有所思。

    ......

    临安城,大庆殿。

    九月已至,天气转凉,临安城居然下了一场淅沥沥的小雨。

    小雨飘晨,却带不去众人心头的烦躁。

    各地秋收的数据统计上来了,虽然还没得出最终的结果,但是从户部尚书岳珂的脸上,就能看出情况极不乐观。

    这是九月第一次大朝会,在临安五品以上的文武百官,都要到大庆殿汇集。

    已经坐在中央龙椅上的官家赵扩,一眼看到了站在文官之首那位,心里就是一动,他怎么来了?

    史弥远,大宋的枢密院使,朝中的百官之首,已经有两个月没上朝了。

    虽然,每日他都会到枢密院去当值,虽然私下里也没少会见各位朝臣,虽然已经先后向洛阳或送或卖了五十万石大米,外带还送去了五十万两银票。

    那是给李莫愁未出世的孩子的,大荒之年,史弥远这个当「外爷」的,不想让自己未出世的外孙或外孙女饿着。

    在下边很是活跃的史弥远,却已经两个多月没有来上朝了,今日怎么会突然来参加大朝会了?

    难道是,因为昨晚刚到的那份军报?

    文东武西两相分立,史弥远和太子赵竑分列在文武的最前端。

    史弥远的出现,也让朝中不少大臣心中一凛。

    有的人兴奋,有的人迷茫,而老薛极的眼中,却露出一丝怜悯。

    「众卿,可有本章要奏?」

    官家

    赵扩先开口了。

    各部话事人,先后出班,将手头重要的事情,一一当朝细禀。

    其实,这些奏本的内容,大多数已经提前放到了福宁殿的御书案上,大庆殿上也不过是走一个流程罢了。

    这样的大朝会,更像是一个月底月初的总结大会,做一份上个月的总结,和下个月的规划。

    户部尚书岳珂的奏报,还是吸引了大多数人的耳朵。

    虽然临安城不算是缺水之地,但是,西湖的水位还是降到了近二十年的新低。

    灾情最严重的还是河南五州之地,尤其是新纳进来的许州,几乎是赤地数百里,却还要接收数十万的饥民。

    许州,与其说是一个地方州,不如说是一个饥民集中营,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先后从金国涌进来五十多万饥民。….

    郭默为了避免发生意外,特意将三万「岳家军」,除了一万常备防守在边境之外,其他两万「岳家军」,以百人为单位分散到各县各镇,维护当地的治安。

    「岳卿,以你的估算,燕王那里还需调派多少粮食过去?」

    自己的儿子自己心疼,老赵扩都没问要不要调派粮食,而是直接问派多少过去。

    「启禀官家,根据河南经略安抚使发来的书文,大批量的饥民涌入已经不再出现,现在最多是小股进入许州。」

    「杜安抚使估算,最终饥民的数量可能会停留在七十万人上下,许州已经容纳不下,其他四州也各自分担了数万人。」

    「以微臣估算,临安最好再准备三十万石粮食,至少能撑到明年的春天。」

    这样的缺口现在看来并不算很大,大宋的南部,很多地方都种的两季稻,少数地方已经出现三季稻,只是运输上麻烦一些。

    「那么,以卿之见,大金国还会有大动作吗?」

    现在的大宋,主要是燕王麾下的兵马,那真是遍布极广,恨不得多线开战。

    西夏派去了「敦武军」,大理派去了「忠顺军」,河北驻扎着「靖难军」,河南驻扎着「岳家军」。

    四大劲旅,「敦武军」已经满编十万人,「靖难军」和「岳家军」都接近八万,只有「忠顺军」还保持着五万的编制。

    不过,一旦拿下大理之后,要在大理驻军的话,恐怕「忠顺军」也得扩军了。

    这四支劲旅的扩军,其实单从人数上讲,也没有给大宋增加太多的负担,最大的负担是那些装备。

    这四支劲旅的扩编,主要是从其他驻防军中筛选,此消彼长,不断地将全大宋的各地驻防军,进行筛选、瘦身甚至撤编。

    之前很多是「边境」的地方,如今都变成了大宋腹地,即便跟金国接壤的一千多里边界,大宋也只需要象征性地驻扎点儿军队就行。

    这样一来,大宋真正的战兵,就完全掌握在燕王府的麾下。

    「启禀官家,这个问题老臣也问过燕王殿下,殿下的意思是‘拖死,大金国。这次接收他几十万的饥民,来年即便没有了旱情,大金国的劳力已然不足。」

    「据最新的情报,大金国原有的十一万人马,如今又缩减了两万人,据说还出现了逃兵。」

    岳珂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接过话茬的是吏部尚书,当然更是燕王府的右长史薛极,而本该发言的兵部,却也成了看客。

    「好,既然粮食还在我们可控的范围之内,就该干什么干什么。至于大金国的事情,就全权听燕王殿下的安排吧。」

    「哈哈,朕可是一直等着,有朝一日能带着众卿,到汴梁的皇宫里去上早朝呢。」

    这老赵扩,今日竟然有些放飞自我了?

    「众卿,还

    有何本章要奏吗?」….

    赵扩环视了一圈朝中的文武众臣,却在心里将这些人和燕王麾下的文武对比了一番。

    如果再除去薛极这位燕王府的右长史,和卫泾这位燕王府的右司马,再加上因为郭默的举荐,才位列朝班的岳珂、宋慈、孟宗政等人。

    好像临安的朝堂里,还真没什么人是能拿得出手的了。

    哎,那个混小子,怎么还长着一副识人用人的眼光啊?

    见无人再上奏表,赵扩还特意看了一眼,在那里闭目养神的史弥远。

    这老家伙,难道进大庆殿来,就是来这里打瞌睡的?

    「好,既然众卿没什么表章了,朕这里正好收到了一份军报,跟众卿分享一下。太子,你来念一下吧——」

    赵扩从老太监手里,拿过一卷绸布状的东西,太子赵竑急忙上前去,双手接了过来。

    「‘忠顺军,出征大理事宜奏报书」——

    原来,余玠的「忠顺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彻底将原大理境内的反叛势力,全部清理完毕了。

    一万吐蕃骑兵,彻底被留在了大理。

    余玠的「忠顺军」夺取旦当郡之后,直接在那里驻守了一万「忠顺军」,防止吐蕃人再次派兵南下。

    而盘踞在乞蓝部等地的苗人,在两万「忠顺军」的威逼之下,被彻底解除了武装。

    余玠贯彻的是郭默给他的政策,在乞蓝部专门划出两个县的面积,由苗人统领进行治理,但是驻军和治安必须由「忠顺军」来负责。

    苗人并没有被区别对待,他们和别的民族一样,都可以务农、习武、读书、经商,甚至可以参军。

    不过,只能是参加到「忠顺军」中去。

    余玠果然收到了郭默的嘉奖,继孟珙的「定边侯」和郭靖的「靖边侯」之后,燕王府封出的第三位侯爵——「镇南侯」。

    并将「忠顺军」也扩编到十万,允许余玠在大理原有军队,和苗人部落里征兵。

    此次远征大理,一共出动了三万「忠顺军」,总计折损不足一千人。

    剩下的「忠顺军」又不能总留在那里,预计会留下一万人,其他的会从当地选拔两万军士,共计三万兵力驻防大理各处。

    大理正式「去国为王」,由大理最后一位皇帝段祥兴,亲自到临安来递交降书顺表,而「大理王」的称号和相应印信,也只能由大宋官家赵扩来颁发。

    可喜的是,在余玠攻陷大理城之时,找到了被高炯折磨的不成人样的,大理神宗皇帝段智祥。

    只要人没死,有其父一灯大师在,总是能给治好的。

    可惜,其他的皇室成员,已经被高炯全部斩尽诛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