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 一场没有下透的雨

    024// 一场没有下透的雨 (第2/3页)

演讲的殊荣。

    他以为,自己读书的缺憾得到了补偿。然而就在那天晚上,他又一次梦见自己坐在教室里。课桌课椅,老师同学。他又一次伤心地哭了。直至哭醒。此时他才明白:一切补偿都不足以抚平他心底的伤痛。年少失学对他的伤害太深。

    这是他第一次听到马斯洛。有混沌中豁然明朗的快感。这种快感与自学领悟的快感不同,它是与场景、人物、语调、温度和交流一起来到的。犹如与喜爱的人做-爱和自慰的差别,两种感受不可同日而语。

    此后,在他的印象里:马斯洛成了一个五十多岁,个子不高,圆头圆脑,头发稀疏和略微显胖的中国男人。

    讲餐饮课的老师个子也不高。清瘦。戴一副眼镜。是一个做过几年厨师的书生。他着重讲了餐饮菜肴的创新。他说:

    六七十年代,香港菜主要是向传统粤菜学习。后来融合西方菜肴的做法,创立新派粤菜,打败了老师传统粤菜。

    今天,广东的传统粤菜不得不反过来向香港的新派粤菜学习。他的结论是:菜肴的生命在于变化。

    李非本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听到这些,感觉很对胃口。一时思想联翩,倏地想到了某剧。

    有人把传统某剧与发展创新对立起来,认为改变了就不算原汁原味。连每年上春晚的某剧唱段,都是限于所谓的经典。这让某剧远离了现实。远离了观众。

    过去对某剧改革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被贴上某种标签之后,给否定掉了。

    假如某剧能像粤菜,分出传统某剧和新派某剧两种;让新派某剧在题材、唱腔、乐器、舞美等方面甩开传统的束缚,某剧或许会走出一片新天地来。

    又想到世间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不变的都灭亡了。当然灭亡也是一种变化。有句名言说得好: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有一次眼镜老师讲到管理风格。说传统管理一般为保姆式,表现为事必恭亲;现代管理一般为潇洒式,表现为放手让下面去做。

    他让学生们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他看见大家目光躲闪,闷不吭声。唯有李非两眼发亮,跃跃欲试。他点李非起来发言。

    李非站起来说,就这两种管理风格而言,我比较赞同潇洒式。但在管理实践中具体采取什么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管理体系不健全,盲目地潇洒不管事,只会害了自己。此外还要知人善任,关键地方用对关键人。如三国中的故事,尽管诸葛亮把安营扎寨作了保姆式安排,但马谡不照办。还是失了街亭。

    我在农村住队时,生产队有一块边远水田要耕整,很多人主动请缨,队长单单只交给一位老农去做。我问何故,他说这块田明日一定要插秧,别人去万一做不完,就会误事。

    李非讲完,见大家缄默不语,大声说道,我讲得不好吗?鼓掌啊!

    于是大家鼓起掌来。教室里一阵咕哩呱啦。眼镜老师不无嫉妒地说出了两个吝啬的字:

    潇洒!

    讲财务课的是一位中年女老师,目光里有种不可质疑的厉害。讲到成本控制,她详细讲述了成本控制的几大要点。并分一二三四书写在黑板上。讲完,她搽净黑板,点同学站起来复述她讲过的内容。

    多数人都是照着笔记本把老师讲过的内容结结巴巴地念一遍。李非觉得这样很没意思。他说:

    刚才老师讲的几条,都是站在财务的角度来讲的。节约每一个铜板,这无疑是对的。但如果站在经营的角度,应该是只有提高销售额,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分母做大了,分子所占的比率才能减小。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只知道一味地压缩开支,无疑是有害的。

    我们当地有一家政府宾馆,所有场所的灯光都暗如鬼火。生意也如鬼火般不温不火。为什么这样?经理说要控制水电成本。而我在广州看到的宾馆酒店,无不都是灯火通明。

    很显然,广州的灯火通明是为了吸引客人,创造更多的营业收入;而我们当地的宾馆,却不知道这个道理。

    女老师有点恼怒。这个捣蛋学生(她确实不知道他的名字)让她很难堪。她又不能不承认他说的是对的。学生似乎比她这个老师还更高一筹。

    在不知所措中,她听见他在说,老师,我说得对吗?

    醒悟过来的她不得不点点头,抬手示意他坐下。

    刚才这位同学先生说的我也有同感。

    李非刚刚坐下,就听到又有人接着发言。李非向前侧看过去,见说话的是一位同学小姐。她后耳根微微泛红,看得出她能站起来讲话是鼓起了很大勇气的。

    她说,原来我们酒店有个厨师手艺很好,但工资有点高。老总为了压缩开支,换了一个工资低的厨师。但客人反应不好,生意也一天天差了下来。后来财务报表出来,由于营业收入减少了,工资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下课后,李非马上去查了花名册。班上的两位同学小姐一个姓黄,一个姓何。至于发言的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