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荣禧堂宝玉言禄蠹,太和殿文武议贾琼

    第二十一章 荣禧堂宝玉言禄蠹,太和殿文武议贾琼 (第3/3页)

   以防其年幼得此高位,太过傲气凌人,日后为官多有不便,前明首辅杨杨廷和便是例子。”

    “陛下,臣附议。”

    “陛下,臣也附议。”

    看着左右两个吏部侍郎出来为刑部尚书后院,牛继忠不由一愣。这文官是打算联手压制勋贵一脉的希望吗?

    前次默认贾珠被害而不言,是因为贾珠毕竟是荣府嫡系,未来若是起势,那勋贵其他几家无有出头之日。

    所以贾琼的出现,便是勋贵的希望,贾琼不是嫡系,也无底蕴,宁荣二府不会无底线的支持,日后亦会依靠诸多勋贵的帮助。

    待勋贵几方联手将贾琼送入兵部,日后以文御武,欠着大家的人情,其他勋贵也会有很大希望,而不是贾家一家得利。

    所以此时贾琼必须进入一甲,状元最好,进入翰林院的起点就比别人高上一筹,然其年幼,确实有些困难。

    不由看向老北静王爷,只见其双手交叠,见牛继忠看向自己,不由轻轻竖起三根手指,随即收回。

    牛继忠会意的眨眨眼,随即出身说道:“诸位大人,我虽是武官,却也知晓有志不在年高,更知晓达者为师的道理。因此我想问诸位大人,这贾琼殿试答对可有错漏。”

    工部侍郎听闻牛继忠所言,遂也横移几步,轻轻看了眼在站末尾的贾政,心下一横,算是报了当年之恩了。

    “牛大人所言甚是,达者为师方乃正理,且贾琼所提皆是务实之策,我认为贾琼可为状元,授翰林院编撰。”

    右都御史闻言,也上前几步说道:

    “曹大人所言有误,贾琼所言虽是务实之策,却难有新意,俱是拾前人牙慧,有些夸夸其谈,不知其中困难。

    且其让朝廷以新米换陈米救灾,此乃祸国之策,挑拨流民,不将流民当人。”

    。

    。

    。

    看着众人仍然吵的不可开交,兵部尚书杨鹤不由看向老北静王,见其面无表情静观众人吵闹。

    想起去岁大旱,九边也大受影响,若非勋贵弹压,否则早已有兵变之危,此次便缓和一下兵部与勋贵的关系吧。

    想了想便也前出一步,对着皇帝躬身行礼道:

    “陛下,贾琼毕竟年幼,状元对其来说,有些太过重了,恐其年幼,不若授其榜眼探花,或者二甲前十亦未尝不可。”

    隆兴帝闻言,不由轻轻颔首,略作思忖,随即明白杨鹤的意思,随即说道:

    “杨爱卿,此言老成持重,不过该择何名次,爱卿可有建言。”

    众人听闻隆兴帝的话俱是一愣,一个贾琼位置怎么就算是老成持重了,有些机敏的人已经想起去岁的事情,心中明白,贾琼的位置只能在这个区间定下了。

    然榜样探花还是太高,二甲最为合适。

    想到这里,吏部尚书姚崇文对着都察院御史行了一个眼色,便见这御史向前一步,说道:

    “陛下,贾琼数年前,在金陵时曾与荣府贾珠以及黄商薛家联手囤积粮食,只怕其言行不一,授其高位恐有不妥,不如授其二甲第十,日后观其人品,是否属实,再做计较。”

    看着已然到最后时刻,东安郡王不由对一个给事中行了一个眼色,随即便见这人行了出来。

    “钱御史所言大缪,若非其三家联手,金陵粮价远不止涨这么低,或早已饿殍遍地。我认为说的有些太低了,榜眼倒是更为合适。”

    东安郡王见状,也不由出身说道:“李给事中所言不假,其中道理我们武勋也俱是明白,若是你们文臣还以此为借口,就有些贻笑大方了。

    听说钱御史亦是南方人,家中亦多有钱粮,怎么会对粮价浮动而不知真情呢,可见御史大人对民生所知甚小啊。

    更何况陛下看重诸位大人,是希望诸位大人提些意见,并非让诸位大人替陛下做决定。”

    随着南安郡王话语落下,场上顿时一静,众人明白事情差不多了。

    再争下去,武勋就要揭各位的老底了,说钱御史家中颇多钱粮,无非是说他家在这次事情中赚的少了。

    想到此处,首辅沉一贯亦是明白,不由看了眼次辅顾宪成。

    顾宪成也明白,现在北静郡王还没出言,若是沉一贯先出言,那文臣这次便落了下风,倒会让武勋气焰大涨。

    不过南安郡王这个武勋二把手已然发话,他这个次辅上去也不算丢人,随即横移向着场中众人扫视一圈,复又转身说道:

    “陛下,贾琼毕竟年少,仍需历练,臣窃以为当授权探花郎方是最好。”

    见场中随着顾宪成话音落下,便不再争辩,知晓这是几家皆满意的结果。

    隆兴帝心中也是有几分愉悦,仅仅凭一个贾琼的官职,便又试出了几方在其他各方安插的人,况不论这贾琼是几甲,日后是修撰还是编修,主要还是看自己是否愿意用罢了。

    不过这贾琼答对算是不错,比那些劝自己祭天罪己的要好太多了,是个干实事的料,不过也确需要打磨几年。

    “诸位爱卿所言皆是有理,那便按顾爱卿所言来,着其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众位爱卿可有意义。”

    隆兴帝稍等几息,见场中众人皆是无话,随即准备议些别的事,贾琼之事毕竟是他试探人心的手段。

    正在这时,兵部左侍郎出身说道:“陛下圣明,授贾琼探花一职方乃正理,只是授其翰林院编修有待商榷。”

    此言一出,场中众人俱是一震,陛下已经将事情盖棺定论,怎么这左侍郎出来是何意义,刚刚兵部尚书都出言帮着勋贵,大家也适当给些面子,让兵部还了人情。

    怎么这左侍郎又出言,是要将贾琼职务提高到状元一样的编修吗?那决计不行,各个御史,给事中俱是摩拳擦掌,准备再战一场。

    隆兴帝也有些不明所以,不知晓这兵部左侍郎究竟是和意思,是否真是要提高这贾琼品级,就怕其他文臣不愿啊。

    随即伸伸手示意道:“爱卿直言便是。”

    看得到皇帝许可,左侍郎随即说道:“陛下,这贾琼之父月战死于鞑靼人之手,其应按制守孝三年,方可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