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祖仙逝,晋王窃国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四章 太祖仙逝,晋王窃国 (第1/3页)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太祖召其弟晋王赵匡义入宫饮酒。酒过三巡,太祖乏累,晋王遣散众内侍,独自服侍太祖。众人借烛光,见晋王离席退避,又闻铁斧戳雪之声。次日清晨,太祖皇帝于宫内驾崩,死亡前只是和赵匡义独处,无人知晓死因。同年十月二十一日,赵匡义于太祖灵柩前宣布即位。

    赵匡胤的死,可以说是毫无征兆。至于死因,官方记录也只是记载了赵匡胤何时死亡,至于怎么死的压根半个字都没有。那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为什么我说晋王是窃国大盗。首先按照正常思维来说,我是皇帝,我自然希望我的子孙后代继承我的位置。赵匡胤死于开宝九年,他膝下四子,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夭,存活下来的有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那么晋王即位之前,是否也存在赵匡胤的子孙年纪不足这种情况呢?就像柴荣死后,周恭帝年仅七岁就登上了皇位,事实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太祖死的时候,次子赵德昭已经二十五岁了,所以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我们再来了解当时的情况,赵匡胤死了,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第一梯队就是赵德昭和赵德芳两兄弟了,其次才能排到赵匡义赵廷美两兄弟。宋后在得知太祖死讯后,遣内侍通知的是谁呢,是秦王赵德芳。赵德芳作为宋后的养子,继承赵匡胤的位置对这位年轻皇后自然是百利无一害。相反史籍记载,这位年轻的宋后本就与赵匡义不合,赵匡义上台后其下场也不难想象。但是这位内侍王继恩第一时间通知的是晋王,当宋后在宫内先看到赵匡义的那一刻,她就知道大局已定了。惊慌之中连称赵匡义为“官家”,这里的“官家”其实是宋朝对皇帝的一种别称,并且央求赵匡义放过自己和秦王赵德芳。此时其实有一个很大的疑团,这位宋后虽年轻,但是也应该知道就算是继承大统赵德昭明显比赵德芳更加的有说服力。为何没有先通知身为京兆尹的赵德昭,又或者说她作为赵匡胤的枕边人,她知晓赵匡胤是想传位给四子赵德芳。当然史书上并无此方面的记载,只是个人的猜测。

    我们再来看这位内侍王继恩是怎么回应的:“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大致意思就是赵匡胤本来就打算把这江山传给自己的兄弟赵匡义而非自己的儿子。那赵匡胤如果已经意图明显到内侍都知晓的话,宋后不至于会违背赵匡胤的意思召秦王入宫继承大统。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晋王是怎么做的,司马光记载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后遣内侍王继恩召秦王入宫,王继恩转头就来了开封府。晋王亲信程德玄在门口等候多时,仿佛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出。晋王在得知消息后顾不上乘坐内侍准备的马车,雪地里一路跑到宫内,不待通报就直接进去寝宫,抢了登位的先机。

    其实至此,事件的先后已经十分清晰了,尽管宋史里对于赵匡义即位的事情多有修饰,也掩盖不了窃国的事实。按照礼制,即位的君主是不会在同年就更改国号年的,太祖开宝九年仅剩两个月就结束了。赵匡义即位后立即就改国号为太平兴国,所以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