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祖仙逝,晋王窃国

    第四章 太祖仙逝,晋王窃国 (第2/3页)

元967年既是开宝九年,也是太平兴国元年。为何这位宋太宗在明知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还坚持更改年号呢。是怕谁抢了他的江山吗?还是要为自己正名,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并且赵普也是多次反对立赵匡义为继承人,与卢多逊(赵匡义亲信)也是多有不合,太宗上台第一件事就罢免了赵普的宰相之职,任命卢多逊为太宗朝宰相。

    但是咱们都知道,赵匡胤驾崩后赵普在太宗朝也是混的风生水起。那他在被免去宰相之职后,又是如何重新回到权力中枢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宋史上最大的皇室骗局“金匮之盟”,内容大致就是杜太后,也就是赵匡胤的老娘。在临终之前对赵匡胤说道我这一辈子见过的皇帝太多了,几乎都是短命皇帝。你可不能步了唐末五代十三帝的后尘,让年轻的大宋成为一个短命王朝。必须要确立一个年长的继承者,避免黄袍加身的戏码发生在老赵家身上,要求赵匡胤传弟不传子。咋一听很合理对不对,但是其中的猫腻太多了。杜太后原定的想法就是为了大宋朝不至于那么短命,所以香孩儿你就把你弟弟立为皇储,哪怕真有什么不测,咱老赵家始终都是皇室。

    赵匡胤确实也是这么做的,杜太后逝世之后。赵匡义就被封为开封府尹,同平章事。后又加封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标准的皇储待遇。那为什么我又要说“金匮之盟”是一场政治骗局呢,问题就出在赵普,杜太后给赵匡胤吩咐此事时,赵普是在场的,按照他自己后来的说法,他赵普是作为记录者,并且在结尾处标上了“臣普记”三个大字,将此内容藏于金匮,命人保存了起来。

    如果太宗即位时,赵普拿出此物,赵匡义就不可能会在意舆论。事实摆在这里,俺大哥实打实的就是要传位给我,所以你们这些史官不要不识好歹了。但是赵普在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才将这份文件公之于众。赵普作为跟随太祖赵匡胤创业的人,对赵宋王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特的政治嗅觉,是其能在官场上活跃如此之久的主要原因。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朝中有传闻时任宰相的卢多逊与赵廷美图谋不轨,意图谋取政权。此时赵廷美是什么身份呢,开封府尹。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觉,就是赵匡义上台前的位置,并且赵匡义称赵德昭和赵德芳为皇子。那好么,现在赵廷美作为名义上的皇储,他和宰相卢多逊密谋夺取政权的事情又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到这里自然不难看出,就是赵普和宋太宗的杰作了。金匮之盟的内容大致上就是赵匡胤传赵匡义,赵匡义再传赵廷美,最后赵廷美传赵德昭。以此三传,既保证了大宋开国不会出现幼主的情况,最后又把皇位传回了太祖一脉。

    但是换位思考,谁不想自己的子孙一直做皇帝呢。所以金匮之盟的三传约定到赵匡义这里注定是传不下去的。赵普在得知赵廷美之事后,在朝会上向赵匡义毛遂自荐:“愿备中枢,以察奸变”。这是什么行为啊,赵普在伸手向宋太宗要官。果不其然,几日后赵普就被升为司徒兼侍中。此时的赵普早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