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烧饼诗会,省试提名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五章 烧饼诗会,省试提名 (第1/3页)

    容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宋朝的科举制度大致是个什么流程,宋初呢是沿用前唐的制度,分为解试和省试两级。赵匡胤在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又定下殿试制度,此后宋朝科举制度就分为了三级。解试就是府州级别的考试,如果你过了解试这一关,那么恭喜你,从现在起你就是个举人老爷了。当学子取得举人身份之后呢,由地方转运司或者太学按解额解送礼部参加省试,也就是礼部试。这里的地方考生和太学考生您可以理解为,非京城户口与京城户口,地方上的竞争压力那自然是比较大的。所以现在某些地区的高考政策问题,您这样理解就很容易接受了。好了闲话少说咱步入正题,详谈一下赵匡胤为什么要定下殿试制度。

    一般来说,皇帝是不会过问科举的细节的,只需要等待最后的结果就可以了。直到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新科进士取录完后,按规矩要进宫谢恩。老赵作为他们的大领导难免会寒暄几句,但就是这几句闲话,让赵匡胤起疑了。心说你这堂堂进士咋还不如咱老赵一个武将水平高,你们不对劲。于是乎,赵匡胤便暗中调查此事,恰好又有人击鼓状告此次科举有舞弊现象。赵匡胤震怒便把已经取录的进士和部分未被取录的举人老爷们一起召到了讲武殿,亲自主持并且重新出题,重新考试,重新取录。此举呢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了宋朝科举的最高门槛。但是赵匡胤这个人不整点活吧他就浑身难受,他主持殿试不看考生具体水平,居然以速度取状元,谁先交卷谁就是状元,当然肯定不是完全不看文章水准。但这也造成了后面近十数年的科举殿试,出现了一大批只会华丽辞藻的状元郎,直到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一个烧饼铺子彻底扼杀了这种只求快不求好的风气。各位肯定好奇,什么样的烧饼铺子能影响到一国科举,下面我就代入角色给您讲讲这个烧饼铺子的故事。休息了一整晚的陆重元该出场啦。

    翌日清晨,陆重元拜别了众人后。急匆匆的前往内城,踏过朱雀门的那一刻,开封城的繁华尽收眼底。不过眼下并非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