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把这天下打烂了重建

    第五十六章 把这天下打烂了重建 (第2/3页)

臣几乎没有贫寒士子。

    主要是因为科举阅卷采用不糊名制度。

    士子能不能考中,主考官主要是依靠考生平日里的名气和声誉来判断。

    当时有一个词很流行,那就是“行卷”。

    具体来说,在科举考试之前,要参加科考的人必须先把拿得出手的作品,送给权贵、重臣、社会名流,借助他们的手来营销名声,为科举铺平道路。

    诗佛王维,就是获得了祁王的推荐,才能在弱冠之年考中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闷头考了三次都不中,当他获得致仕宰相郑余庆的推荐后,就一举高中进士。

    至于李白就比较惨了,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他整天在长安城折腾,第一是为了找到重臣担保得到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第二是为了直达天听,直接获得入仕的资格。

    虽然这样也能选拔出一些有才华的人,但是更多的时候就给了主考官暗箱操作的机会。

    毕竟,自古文无第一,两篇相差不多的文章,谁也不敢肯定其中的某篇会更好,就成了主考官说了算。

    安史之乱前,门阀大族的人还高居庙堂,所以科举出来的人大多来自地方豪族。

    安史之乱后,随着朝廷人才的匮乏,出身寒门的士子一步步爬上高位,自然就会在科举考试中录取寒门士子。

    这就让出身世家豪族的人,不能接受。

    所以这也是后来,整个唐朝一直都有党争的原因。

    李瑁想到此处,更加坚定了要把天下打烂重建的想法。

    “朕说的你们都记下来没有?”

    “臣都记下来了。”

    李林甫和萧嵩二人同时回答。

    此时。

    月亮已经高高挂起。

    就在他们准备收拾笔墨时,李瑁又继续开口了。

    “朕还计划改革科举制度。”

    “现在的制度,对于考生们来说,并不公平。”

    “朕计划在明年三月开春的时候,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此次考试,所有试卷,全部糊名,并且为了防止考官通过笔记辨认出考生,朕到时候会让司礼监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