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皇明祖训VS老魔头李希颜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12章 皇明祖训VS老魔头李希颜 (第1/3页)

    群臣噤声。

    大气不敢出。

    造反这个词,太敏感了。

    可老朱并不打算就这样罢休,点名问道:“李善长,你来说说蓝城王裹挟民众该如何处置?”

    李善长心中郁闷,看不懂陛下是要怪罪还是赞赏,只能和稀泥道:“回禀陛下,蓝城王未得皇命以钱粮裹挟百姓北上,又招摇过市,影响一路秋收大计,理应重罚。”

    “然而,蓝城王此举并没有造成百姓伤亡,且随行百姓多为自愿。”

    “朝廷以往多行强行北迁的策略,时常造成民怨,如果蓝城王此举能被塞北增添十万户,便是大功一件。”

    听着李善长的战术性总结,老朱又看向了胡惟庸,“胡爱卿又作何看法?”

    胡惟庸看了看自己的恩师,心中一横,跪地道:“陛下,塞北乃我大明最重要的军事防线,朝廷苦于塞北无民,多次北迁,可百姓们留念故土,多有不愿。”

    “若蓝城王此举能北迁数十万百姓,便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下之壮举。”

    “臣建议,陛下不仅不能惩罚蓝城王,应该,应该嘉奖蓝城王,并令所行各州府府衙开便宜之门。”

    朱元璋又点了点头,目光搜寻挨个点名,有看向了林荣,“林爱卿觉得该如何处置呢?”

    林荣并非从龙功臣,但文韬武略自成一家,深受老朱的信任,本不想多说,如今老朱点名询问,只能开口道:“陛下,凤阳百姓不能轻动,凤阳不仅是陛下龙兴之地,更是应天门户之地。”

    “蓝城王固然北迁移民有功,但理应出了凤阳地界再行丰兰之策。”

    老朱点了点头,其实心中早有主意,只是想看看群臣的态度,林荣的回答他很满意,便问朱标道:“太子,不如秦王,晋王,燕王,吴王,楚王,齐王在凤阳招募兵马,操练军队,以为如何?”

    老朱这话一出,下面的群臣古怪的低头斜眼瞅着太子。

    自古都是太子小心谨慎培养羽翼,跟皇帝斡旋深怕皇帝忌惮,小心给陛下献策,可现在陛下竟然主动询问太子,并给太子决断。

    心中了然,对太子的尊敬更深。

    朱标定了定神,有自己想法的道:“儿臣以为,九弟所行之事并无过错,若裹挟百姓过多导致凤阳人口减少也不合时宜,此时正值秋收时节,不能耽误农事。”

    “二弟,三弟,四弟们也逐渐年长,封地在边境,不应不通军事。”

    “不如让诸位弟弟在浙江十一府,杭州府、湖州府、严州府、衢州府、温州府、台州府等地招募兵马,至凤阳府练兵,并行屯田事宜,将新兵一应户籍迁至凤阳。”

    老朱又点了点头,便下令道:“那就这样办。”

    “秦王,晋王,燕王,吴王,楚王,齐王各自在浙江十一府各挑选一府募兵一万。”

    “兵部、吏部、礼部对诸王挑选随行官员各十人,对诸王进行指导和考校,练兵一年,明年十月,朕在凤阳考校他们的成果。”

    老朱顿了顿,再次道:“至于蓝城王,李希颜,你替朕去训诫蓝城王。”

    “令其背诵皇明祖训守章,礼仪、持守,法律四篇,每背一篇,责其一尺。”

    “林荣,你从兵部挑选武将四人,骑射,军略,武功,后勤各一人,随李爱卿北上随行蓝城王,行严师之职。”

    “每日五项教导各一个时辰,若蓝城王不听教义,可行杖责之权。”

    “朕看这蓝城王,就是吃饱了撑的,太闲了。”

    ……

    朱棖完全不知道,恶魔已经从应天出发,即将抵达。

    此时的朱棖,还在享受胜利果实之中。

    出了怀远抵达涡河河岸,面对着浩浩荡荡的五万随行民众。

    这些人一路被他吊着胃口随行两百多里地。

    是时候摘桃子了。

    丰兰计划。

    其实很简单。

    一路撒钱聚集尾随百姓,开启一场长达两千公里的超级马拉松比赛。

    第一名得封侯奖励,第二名奖励再降一点,依次递减,总共一百名。

    其实只有第一名奖励他要下血本之外,其他奖励都是附加的。

    他名望有,老朱一道北伐檄文将他推上点巅峰。

    钱粮也有,金棺金灿灿的一路招摇,随行三里的运粮队伍,白花花的白银都多到往外冒而没有察觉。

    他相信,没有人怀疑最终第一个到达兰县的一营之人得不到奖励。

    只要百姓相信能获得奖励。

    那迁移百姓就不是什么难事。

    他是蓝城王,别的地方给别人奖励万顷良田不可能,可到兰县,他说了算。

    不管是兼并土地还是赏赐别人土地,都没人能管得了他。

    当然。

    这不排除有豪门大族从中作梗,虚假弄百户人家北上,弄个第一名。

    这普通的百姓肯定是比不过的。

    但这对他来说不重要。

    他要的民,一个可以支撑河西的人口数量。

    至于说让一营至少五百人口的百姓迁移两千公里,而且是拖家带口的徒步。

    这是同样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蓝城王,你说的可是真的,只要第一个到,就奖励万顷良田?”

    河岸旁,一老农大胆的震声问道。

    “白纸黑字,本王印章,写的清清楚楚,说的明明白白,只要百户自行组建一营,超过五百人,第一个抵达陕西兰县,到兰州卫报道,便能获得奖励。”

    “看到这座金棺了吗,这是父皇赏赐给本王的,更是父皇命本王代天子到塞北卫国戍边,更何况,咱们说起来更是一家人,我朱家也是农民出身,更懂得身为农民的疾苦,断然没有欺骗自家人的可能。”

    “诸位父老乡亲若是看本王年幼信不过,本王若是不给父老乡亲奖励,大可以拿着这份契约到应天去请陛下为你们做主。”

    朱棖说的慷慨激昂,有了之前的事情做铺垫,根本不需要多费口舌。

    顷刻间。

    人群喧闹了起来。

    一个一个开始报名。

    没有什么原则。

    只要一户超过五人,有一百户自行组成一营,登记成营册之后,便算是完成。

    接下来这些人自己北上前往兰县。

    这更像是一场大逃荒,密密麻麻的人开始返回凤阳,收拾东西北上。

    而这其中,便出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

    他之所以设立一营百户五百人,并不是没有考虑的。

    乡野之中同性宗族的人居多,外姓人只有个别,县衙的权力基本至此,至于乡村之间,还是有本村名望高者担任,这些人通常担任族老,族长等。

    而一家之中多是四五个儿子,六七个女儿的人家。

    在这样的情况下。

    百户人家真实的人口是直接超过一千人头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就会出现一种情况。

    分家。

    一户四五六七八个兄弟的,分家一部分留下来,一部分北上。

    而一营之人,百户人家,必定是沾亲带故,乡野邻里,更能互帮互助。

    一个人走着走着就走丢了。

    但一群人走着走着,人只会越来越多。

    剩下的事情,便不在考虑范围内。

    以这个时代百姓们顽强的生存能力,在顺着驿站官道前行的情况下,活着到西北的可能,已经很高了。

    不敢耽搁太久。

    朱棖留下一百份用了他的亲王印章的空白文书,便继续前行。

    他相信,随着第一批北上的人从四面八方穿过各州县,会有越多越多的人知道先登兰县封万顷良田的事情。

    沿途所途径的地方,很多的百姓们必然是翘首以盼他的到来。

    随着北伐檄文盛传四方。

    他这个卫国戍边皇子一路上自然是没有人敢阻拦的。

    “孝孺兄,你说太子大哥怎么还不回信,丰兰计划陛下是不是不同意。”

    “凤阳地界还好,可若是出了凤阳地界,其他州府的人,真的会放人过去?”

    “还有这一路上的盗匪,横跨两千公里,恐怕北上的百姓会吸引盗匪过来啊。”

    朱棖爬在窗棱旁边,吃着葡萄,一边吐葡萄皮一边跟方孝孺交流。

    现在他最担心的问题是还是老朱哪儿。

    只要老朱对此事不持反对意见,那丰兰计划就能顺利的实施下去。

    方孝孺很认真回道:“殿下切莫着急,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的,不论好坏,朝廷都要处理随殿下车架聚众而起的这些百姓。”

    “而且,属下相信结果一定是好的。”

    “朝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