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济世一剑问听风

    第六章:济世一剑问听风 (第2/3页)

姑娘,个中误会,我已捋清。有些事老七懒得说,说了你也未必会信,所以只好我去忙活奔波。事已至此,可否借一步说话?”

    “误会?”祈岚喃喃道,旋即猛然抬头,眼中闪有精光,“好!”

    女子点点头,手掌没有离开祈岚后背,带着后者一齐没了踪迹。

    半空传来声音:“老七,你也一起。”

    陈清绝冷哼一声,跟了上去。

    两岸众人还没反应过来,有名孩童夹在其间问道:“先生,这就走了?”

    “嗯,打不起来了,听风涯的三先生,可是货真价实的太玄之境。她若阻拦,陈清绝与祈岚想要作生死之争,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那咱们接下来去哪儿?”

    男子瞪目:“玩了这么多天还没玩够!去哪儿?回太一阁!”

    “啊……”孩子垮着脸,极为不情愿。

    在苏一川等人启程回藏锋山时,小剑宗这边,李长风独自一人稳坐案桌边,正在研墨作抄写,几缕掺白的鬓角丝发轻轻飘舞,炉烟袅袅,有暗香浮动。

    半晌,搁置羊毫笔,李长风拿过镇纸压住面前的白纸黑字,转而拿起一份手札翻看,里面字迹刚猛遒劲,摄人心魄。

    手札为白元亮所留。

    末尾其中一部分赫然写道:

    所谋之事,交与一川肩挑,顺势而为,不必有愧。家国大事,不过鞠躬尽瘁死后已,天下骂名我等担之。

    前尘因缘,静待时日,苏一川何日上真武,便何日问剑天下,玄禅寺陈道生,真武山李无争,后起之秀直逼古人,证合大道,江湖风流。然在曹元罡身前,如何惊才绝艳?天下武夫还须俯首十年。

    苏一川悟性极高,根骨中上,白某九年里费心尽力,已为其弥补缺漏,今后武道一途应是势如破竹。而萧温此人,根骨极佳,悟性不及一川,乃人力所不能改。杂而不精不如专修一家,必登顶峰。

    言尽于此,文记末路,白某再闲叙一些无伤大雅不足外道的小话。

    常人百年,寿终正寝,看不尽的江湖波澜,江山如画。于俗世而言,元亮绝非善人,布局无数,枉死无辜。既然元亮青史不得留名,也无功德碑去留与后人评说,那就是非在己,毁誉由人。

    只是遗憾还未与一川有过端静对饮,不曾好好地闲话家常,下次相见,连我也不知几何。哭也笑也,豪纵放歌,聚也离也,醉酒提剑,这江湖飘摇,说起来也不过是,先生垂暮,少年问道。

    就此作罢,清泉鸣涧,月满西江,浮生若梦,还须及时为欢。

    白某所叙皆是肺腑之言,行至此路,当有觉悟。

    长风,道阻且长啊。

    李长风合上手札,久久站立,似是回味,最终面朝东方郑重一揖。

    “珍重。”

    ——————

    暮色四合,酒楼内,人满为患。

    小雨淅淅沥沥敲打在青石瓦巷。

    有五人暂住歇息,最年轻的一男一女吃相最难看,大鱼大肉往嘴里猛塞,噎住了就拿茶酒灌下喉咙。年纪稍大一些的男子身材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