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八章 黄老之学与骊山

    第八百七十八章 黄老之学与骊山 (第2/3页)

    工厂外,马周带了一份文书放在了房相与张阳面前。

    文书的底下用布绢垫着,纸张缝在了布绢上。

    房玄龄坐下来问道:“骊山铸铜?”

    张阳点头道:“嗯,因为需要制造更精良的火器与器械,需要铸铜。”

    马周闻言书卷记录下这段话,并且在一份文书的许可上写下铸铜二字,有了这个文书,作为凭证,骊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铸铜了。

    只是不能铸铜钱,只能用来铸造器械和火器,

    文书一共两份,一份留在朝中归档,一份留在骊山以便用于将来的查问。

    房玄龄接过茶水,将茶碗放在手中可以让手掌温暖一些,又道:“骊山可以铸铜,但需要有年限,五年如何?五年内骊山可以继续铸铜,可过了五年后,骊山想要再铸铜就需要朝中的许可。”

    张阳摇头道:“五年时间太短了。”

    从西南运送铜矿到关中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五年时间来回最多三次。

    朝中看出了骊山的症结所在,要应付这些老狐狸真是越来越难了。

    他们的眼光向来是毒辣的。

    房玄龄闭眼像是在思量,一手抚须问道:“你觉得该是多少年。”

    “骊山要永远的铸铜权。”

    房玄龄颔首道:“骊山与社稷有功,陛下与朝中都能看见,可以给这个许可。”

    马周手中的明显停顿了片刻,而后将这次谈话记录下来。

    “多谢房相。”

    房玄龄又道:“老夫只是在试,能否在别的地方也用这个办法,如此来限制各地的作坊,看来效用很不错。”

    “你也不用担心,朝中给骊山的许可都是永久的,可以子嗣相传,社稷还需要骊山,朝中不会自断臂膀。”

    张阳拱手道:“希望将来朝中与骊山也可以这般互通有无。”

    接下来,房玄龄与张阳又写了数道文书,其中包含了铸铁,布匹,棉花和肥皂,给了粮食收购和再酿造之权。

    “当初约定酿酒是朝中与骊山共同经营,这份经营名义上还是归属朝中。”房玄龄强调道:“骊山可以继续酿酒,但名义上是属于朝中。”

    关中酒水在关外一直都是抢手货,在河西走廊能够产生的效益不少,朝中就算是只能得到其中五成,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在骊山酿酒,一坛酒水的成本三十钱,卖到坊间可以是八十钱一坛,卖到关外价格有三百钱一坛。

    这还是如今粮价低廉的情况下。

    张阳点头继续在文书上画押。

    不多时裴行俭与岑文本也回来了。

    “房相,都记录好了。”

    “嗯,给县侯看看。”

    张阳拿过岑文本递来的卷宗仔细看着,这上面记录的都是一些生产规范。

    张行成也回来了,他也递上卷宗,言道:“房相,这是下官问询来的所得,骊山乡民每月都有七天可以休憩,每每到了节日也给休息,另外若有加急的工事,还会额外给银钱。”

    房玄龄仔细看着,一看之下便觉得骊山的生产任务还是很重的,一天有三到四个时辰都在劳作,中途虽说休息,一个人从睡觉用饭,再到生活,留下来也只有三四个时辰空闲。

    “看来骊山又要被人责骂了。”房玄龄语重心长道。

    “房相是何意思?”

    “陛下自即位以来一直都在轻徭薄赋,而现在绝大多数的儒生依旧信奉黄老之学,你也知道黄老之学说的是什么吧?”

    黄老之学在汉初兴起,一度成了历朝历代最重要的学派。

    诸子百家争鸣结束之后,黄老之学便开始兴盛。

    其实仔细想想,张阳又有些感触,在当时黄老之学的“躺平”十分前卫,它号召天下人包括皇帝,都侧重于黄老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垂拱而治。

    黄老之学到了后世更侧重于个人的影响,也就是治身。

    但黄老之学也酿成了一些祸端,比如说西汉的盛景,粮仓充盈,府库里的铜钱多到用不完,穿钱的绳子烂了,钱多得无法统计。

    这对一个集权制的社稷来说不是一个好事,会降低朝堂对地方的控制,也成就了世家大族。

    放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