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九章 早日退休的夙愿

    第九百二十九章 早日退休的夙愿 (第2/3页)

久保温的杯子的。”

    李治笑道:“当然不存在了,这种夹层的木杯能够减缓热量的流失而已,尽可能地保持水杯的水温。”

    午后的清闲时,暂时不用去刑部做事,狄仁杰自在地找到一块阳光直射的楼台,坐在窗前,享受着温暖。

    李治双脚搁在一张胡凳上,闭着眼躺在椅子上,“现在长安城的各个酒肆都换上椅子了,真好。”

    楼台内还有几个弘文馆的生员在讨论这一次科举。

    公孙小娘靠着门站着,也嗮着太阳享受着这片刻的温暖。

    “狄仁杰,你打算什么时候参加科举。”

    “再过三年才到能够科举入仕的年纪,我现在才十四岁,当是不着急的。”

    李治笑道:“再过三年,也不知道科举会不会换一副面孔。”

    一个女子端着茶水放在桌上,她故意将身体靠近晋王一下,颔首将姿态放低,宽松的衣襟便会往下落。

    这一幕被公孙小娘看在眼前。

    不过李治和狄仁杰都没有看她一眼。

    这个女子小动作倒是挺多,公孙小娘轻笑一声,她在晋王面前这般作态,真是自讨没趣。

    到了,贞观十六年的七月,骊山工厂的设备又进行几次改进,将车间内的设施改成专门用来生产铁轨的设备。

    红彤彤的铁条从炉子的口中拉出来,拉到一个压铸的大铁块下方,进行压铸之后,随着铁条的传动,到了下一个环节,会有两个大滚轮反复碾压,直到铁轨足够笔直。

    阎立本不敢将火车的速度调得太快,在稳定与速度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此一来即便是铁轨有点坑洼之处,在火车保持稳定的速度前提下,也能够平顺地行驶。

    偶有波动,也不会出现轨的情况,这是这两年中得出来的经验,也可以给车间铸造铁轨之时能够留有足够的操作余量。

    骊山上,张阳还在忧心现在的市场情况。

    李玥看着现在的账目,一时间也没有说话。

    小武与小慧俩人端坐在老师与师父的面前。

    张阳道:“现在的经营已足够庞大,关中的市场是有限的,如果不扩大规模,他们会不断地压低价格,我们要加大出口,增加规模,不加大规模只能不断压价,形成内卷之后苦的还是劳作的普通乡民。”

    “夫君说得在理。”李玥放下眼镜揉着眉间道:“光是河西走廊一地的出口还是不够,而且货物出关的效率也不够。”

    从小武与小慧的账目来看,现在关中各县都在清理库存。

    长安城有百万人口,供给勉强能够周转,可算上关中东面的左辅二十四县,巨大的生产力全部流向长安城也不见得是好事。

    “小武,你将我们的人事安置图表拿来。”

    “喏。”

    小武脚步匆匆地离开,他从藏书阁中拿出一张图表,在桌案上铺开。

    张阳看着图标低声道:“安排一个销售团队吧。”

    “如何安排?”

    “各县出人手,派人游走中原各地,将关中的货物卖出去。”

    李玥迟疑道:“中原本就有商贩。”

    张阳摇头道:“靠那些商贩不行,他们这些人行商没有固定的路数,也没有具体的价格,多是到了一个地方,用经验来判断物价,而且更难管。”

    “如果我们可能掌握货物的流动,那就能掌握价格,收集中原各州府的购买力情况,往后统一调整价格,价格统一便显得更为关键,关中货物需要有足够好的信誉。”

    “先将货物运出去,运出去之后在各州府安排能够存放货物的仓库,如此一来能够增加流转的效率。”

    小慧重重点头,“弟子这就去给各县写书信。”

    李玥叮嘱道:“用你师父尚书左丞印信。”

    “嗯。”

    小武与小慧一起去安排接下来的事宜。

    张阳抬头看着蓝天,想着睡他一个下午,谁也别想来打扰自己的休息。

    小慧与小武一起给各县拟定了书信,具体的事宜骊山不参与了,让各县自己去安排。

    他们的作坊是在骊山指导下建成的,销售环节就只能他们自己来,骊山顶多给他们出一些方针,具体如何落实就要看各县的行动能力了。

    如此一来自然会优胜劣汰,个人能力与团队能力的差别很快就体现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