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八十五 第三帝国的未来(一)
八百八十五 第三帝国的未来(一) (第3/3页)
是不爱他们,只是我所处在的这个位置上,容不得我对他们的爱超过对整个大汉国的爱,我能为他们做的,就是找一条对国家最好的道路让他们去走。”
刘备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老部下们做了沟通,表示了未来自己的一些想法,高层决策圈子对此表示震惊,不过很快也就纷纷接受了现实。
第三帝国本来就和第二帝国、第一帝国以及之前的国度完全不同,这个国家是要走完全不同的道路的,开拓将是主流,将是一种会被整个社会广泛接受的概念,而作为上层,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需要以身作则。
这个长远国策被制定下来之后,刘备便开始了针对性的准备,整个汉帝国的国家策略也正式确定,各项计划都向着同一个目标大跨步的前进。
同样在贞观七年,征海将军甘宁回来了,他带着船队返回了日南郡港口,并且很快给雒阳送来了诸多消息。
他们成功抵达了大秦国,虽然经历了一些艰险,还沉了三艘大船,死了不少人,但是成功卖掉了船上全部的货物,带回来满满当当的黄金和白银,还带回来了一条可以行驶的海路,以及大秦国使臣。
甘宁历尽艰险,抵达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方面接触到了汉帝国的商船队和官方使者之后,非常惊喜,花费大价钱把船上的所有货物都给买了,罗马皇帝还亲自召见了甘宁。
虽然双方语言不通,但是沿途还是有一些能够帮助双方交流的语言人才加入进去,成功为双方的沟通架构了桥梁。
罗马皇帝向汉帝国皇帝表示了慰问,并且希望双方的往来可以持续,他希望罗马方面和汉帝国方面可以实现商业互通,可以互相派遣船队和使臣往来,增加双方的了解。
他表示罗马非常喜欢汉帝国的丝绸、漆器和瓷器,也非常喜欢汉帝国的铁锅,如果可以的话,他想要大规模购买,价钱不是问题,主要是能不能到货。
款待甘宁一个月之后,甘宁启程回国,带上了罗马的使臣和语言人才,以及对汉帝国商品的无限渴望,东西两大世界性帝国往来的新篇章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这之后,刘备正式在日南郡设立了市舶司,也在户部设立了相对应的主管部门,将海上贸易分门别类的列了出来,专门管理。
对于罗马帝国的需求,刘备表示要全力满足,并且对于对方所渴求的“折扣”的事情,也表示要全力满足——当然,前提是事前涨价,然后再折扣会原先的水准,甚至比原先的水准还要高。
但是罗马帝国的官僚显然不在意这些,只要汉帝国做了明面上的让利,并且提供了充足的货物那么其他的什么都可以按照汉帝国的意思来。
于是乎在贞观七年的时候,汉帝国获得了一条比较稳固的海外商贸路线。
为了更好地保持这条海外商贸路线的稳定,刘备决定接纳罗马帝国的使臣常驻雒阳,而刘备也决定派遣外交人员前往罗马帝国常驻,双方都可以通过外交使臣的存在来协商一些需要及时沟通的商贸问题。
于是刚刚回到汉帝国没有有多久的甘宁就又接到了出海任务。
不过甘宁并没有觉得不好,他那浑身躁动的基因让他特别不喜欢安逸,就喜欢挑战未知和未来,所以他欣然接受了第二次出海任务。
然后刘备还让他进一步观察沿途所经过的每一个国家的状态,包括罗马帝国的状态。
“之前的这份报告写得不错,我挺喜欢的,不过我觉得还可以更加翔实一些,尤其要注意观察各国百姓的生存状况,看看他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做什么工作,只是官方和军队的话,还不够。”
刘备如此交代了甘宁,甘宁立刻表示自己懂了,这一次回来,肯定给刘备带来更加翔实的消息。
自然的,东园密探也跟着出去了不少,刘备甚至打算安排人常驻罗马经商,定期补货,还要开始在沿途各国设立中转站,把生意彻底做大、做稳。
对于刘备的野望和第一次出海回归之后所带来的好处,赞叹且眼红的人不是一个两个,刘备趁机派人将此事广而告之,深入民间宣传,逐渐把出海和黄金白银做了挂钩。
出海,就是能得到黄金白银,出海,就是能搏出个富贵。
危险吗?
很危险,甘宁这第一轮出海船队因为技术原因沉了三艘,死了不少人,后来回来总结技术经验,认为是造船的木料、尤其是龙骨的木料没有晾干所导致的,以至于船只的耐久性出了问题。
但是那又如何呢?
一听造船厂那边给出了至少晾干三年的计划方案,甘宁连连摇头。
“等不了三年,太浪费了,出海本就是搏生死,敢跟我出海的,全都是胆子大的,多备一些小船也就是了,我出我的海,你们多准备一些龙骨,多备木料,等下一批造船用吧,我先去了!”
甘宁停不下来,也有很多人根本不想停下来,明知出海风险大,但是收益更大,他们实在等不了三年。
同样的,刘备也等不了这三年。
于是贞观七年之后,海外贸易这个事情逐渐在汉帝国成为了热门话题。
正好在同一时期,西域商贸火热的消息也传到了雒阳,于是北边出西域、南边下西洋,这一南一北两个西,顿时成为了汉帝国的财富密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