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卷7:李长生的怀恋

    1983卷7:李长生的怀恋 (第3/3页)

    这些来自南京的应物资在小鞋山湖纺织厂职工的手里,除去应有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功能,即与当地村民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易,实现各取所需。

    鞋山湖纺织厂本来是不需要布匹的,但一些企业还是向前方提出了申请,布匹拿到手后就让李志杰寄到南京,去换他们需要的东西。当时最为吃香的是肥皂票,因为南京供应的肥皂比鞋山湖的质量好得多,据说鞋山湖生产的肥皂用半块之后就搓不出泡沫了,而小鞋山湖纺织厂职工一块肥皂,就可以换到十几到个鸡蛋。

    日常所用基本能够解决之后,吃又面临了难题,蔬菜供应难以保证,肉类更是不常有,本想通过当地农村种植的蔬菜满足职工之需,但却发现当地大部分地区蔬菜供应能力有限,一些地区可谓奇缺。于是,鞋山湖纺织厂职工便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寻找食品的自给自足。在当地人看来根本不可能摆上餐桌的东西却成为了职工舌尖上的美味佳肴,螃蟹、黄鳝、甲鱼、麻异类”的海鲜类农副产品,很快便成为了后方职工改善生活的首选,节假日、周末便成为职工们打牙祭的日子。时间一长,当地人也开始加入了下地捉“美味”的行列中,有点头脑的村民更是由此和上海人做起了买卖。

    鸡蛋八分钱一斤,螃蟹一角钱一斤,没有锅就用铜壶放进去蒸、煮,八个、十个地吃,当地老百姓都不吃这些东西,甚至比在上海还要开心。山区出产的芝麻、山核桃、花生等土特产类食品也成为小鞋山湖纺织厂职工返沪探亲的首选。

    每逢过年过节,上海定量供应的一些东西,在皖南却可以从老乡家里无限量地购买,返沪过年的职工就大包小包将这些在上海也难以保证足量供应的物产带回上海。

    面对如此的消费潜力,皖南当地人已嗅到了商机,抬高菜价成为不二的选择,到当地人手里买菜,卖给上海人比卖给当地人要贵,职工们在发现这一现象后,去买菜的时候,就开始学讲本地乡音,这样菜自然就能够买到便宜的了。

    人们真的喝了李长征和刘鹃的喜酒,组织上为他们办的,简朴得很,却充满了幸福,不久就生了个儿子李志杰。不上班一家就在这鞋山湖边钓鱼、唱歌、吹口琴,那日子真是甜得人们羡慕。

    然而一场泥石流吞噬了一个家庭的幸福,那是1979年春天的一天,刘鹃正在仓库检查棉花品质,突然之间,一股泥石流从后山轰然而至,整座山都倒了半边,刘鹃不幸因工殉职。

    李长生把妻子埋在他们一家经常唱歌的蛤蟆石边的小山上,那里面朝鞋山湖,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和刘鹃一样美丽韵致。

    刘鹃没有兄弟姐妹,老爸得了肺病,死得早,那年她才三岁,那时得了肺病就是等死,没有什么好药可医。她有个哥哥在珍宝岛战争中牺牲,现在只有一个老娘,李长生把老娘接到了鞋山湖纺织厂,他们俩一家三口相依为命,日子也过得一脸的笑容。

    俗话说“郎死女还在,女死合郎埋。”李长生的举动,让全厂的干部职工都敬他三分,刘娟的妈也是见人就说,这样有孝心的女婿,打灯笼也难找。

    这话说得也在理,不孝的儿女大把,况且是女婿,刘老有这样的女婿的确是三生的果报。

    李长生的父母在上海都退休了,生活无忧无虑,每年也都在来鞋山湖住些日子,他们喜欢这里的风都是甜的。

    李长生再也没有想离开鞋山湖纺织厂的念头,他不忍心将妻子一个人留在这鞋山湖畔,他要陪着妻子,永远永远。

    他说他喜欢这鞋山湖,那浪花也像妻子窃窃私语,让他心里听着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