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卷1:朱先进想回家看看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1985卷1:朱先进想回家看看 (第1/3页)

    11月2日,《人民日报》报道:据从公安部获悉,全国给最后一批共计七八万名“地、富 、反、坏分子”摘帽子的工作已经顺利结束。至此,中国自建国以来对2000多万名“四类分子”进行教育改造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父亲摘帽了,朱先进舒了口气。自己的腰杆好像一夜间硬了些。他第一次想到要回家看父母了。

    但转念一想,朱先进心里十二分的矛盾,为什么自己总是站在十字路口,过去对的,现在却说错了,纠正了,这不捉弄人么?对摘帽二字,他真是又喜又惊又怕。

    自己与父母决裂,这样一弄,反而自己象是投机革命似的,象是机会主义者似的,象是违道背德之人,他真不敢往下想。那时的革命行动,显然今天却令人感觉可笑。摘帽容易,平反容易,为此又有几多人要背负着骂名。

    他心里盘算着回家过年的事。但他心里却起了微妙的变化,现在组织都认错了,这不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脸,回家去这脸往哪里搁呢?

    那时,自己虽然好过些,那家里的父母的温饱也不成问题,想回去看看又不敢,怕给人揪着。现在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家,自己却倒徘徊了。

    那时,想托人带点钱回家吧,又没有可靠的人能相托。哪怕带个口信,报个平安也不敢。

    今天阶级不复存在,自己的心里却没有准备好。

    虽然母亲不会计较自己的背叛,这一点他是百分之百的相信父母的,不然父母能走出来吗?

    朱先进的徘徊,担忧都是有道理的。革命革到自己头上,都是一种考验。

    真的事到临头,朱先进却真的没有说不出的那种惊喜

    立春了,春天的影子还没见,只是心里感觉暖和了些。其实天还是那么冻,没有一丝改变。人们只是根据感觉,试着脱掉些衣服。

    到了这时节,心里作用特别重要,仿佛春天就是明天,人也精神了许多。细心的人就会发现,爱美的人,有的脱下了丝袜下的衬裤,其实很多人都喜欢在丝袜下穿棉毛衬裤,她们自己心里也明白,这衬裤就像多余的脂肪,让人看得有点失望。

    朱先进回家前,开了个党委班子会,主要是要求各单位做好生产安排,不要因为雨水多面是影响了生产。

    临行,他还单独找到李长生,交待了应急方案。

    朱先进的老家,只是鄱阳湖边一个几十人的小山村。

    村里历史出过榜眼、浪花,生意人较多,文化氛围较好,你看麻石小径连巷通户,房子多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典型的徽式框架结构,天花、井藻多姿多采,飞檐斗拱,形神各异,鎏金依稀,门窗花版多以透雕为主,内容多为四时耕种的农家生活、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的神话故事及花草虫鱼等,蕴藏着希望和追求,让人一睹仿佛看到了吉祥之光。透雕刀功细腻而大胆,灵活而富匠心,石碑石磉,质朴自然,蕴含着南方人的灵秀和灵气。

    朱家的院子还是三进三出的院落,背山面水,一条宽不足三四十米的无名小河从村东流向村西,河上东南西各有一座石桥,正南的三孔麻石桥,菱形桥墩,桥面也就五米来宽三十米来长,桥下可以过船,桥头有些红色的石磉,雕龙画凤的,像南方人一样清秀,据说是方便人们歇脚和拴船拴牛,这桥人们都叫它“刘家桥”。东西五百米各有一座“凳脚桥”,因桥墩是用两块麻石斜立成八字形,象农家板凳脚而命名。桥面约两米宽二十米长。东边的叫“东凳脚桥”,西边的叫“西凳脚桥”。故乡因有了这三座桥,人们都叫“桥头朱家”。

    龙脊上的大枫树却远近闻名,在几里开外就能看见,那树根都比人要粗,小孩喜欢当马骑。与枫树守望的是成片的松树,多是近百年的树龄,栗树、樟树、苦楝树漫山遍野,随时可见乌鸦、松鼠、雄鹰、猫头鹰、黄鼠狼出没。

    村前一大一小的池塘,有小溪相连,月芽形的叫月牙塘,莲荷满塘,捣衣声声,荷影颤颤。铜镜似的小些,叫圆月塘,养了水母莲,村里有喂猪用,每天都有人来捞,不会成灾。溪边有三棵谷箩粗的枫树,秋天能同时看到红黄绿三种枫叶,树下有间石碾屋,是村里人用来碾粮食或饲米的地方,也是童年的乐园,坐在碾架吆喝牛儿的刺激,可不比现在坐过山车逊色。

    在老庚雷公的陪同下朱先进带着儿孙去村里转了一圈,“东凳脚桥”和“刘家桥”之间的河面上的柳树墩还在,墩不大,圆圆的,只有三十个来个平方,墩上有一棵老柳树半躺半睡半醒在墩中央,墩的四周是荷叶飘逸,水鸟悠然,神秘而富诗意。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