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4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2/3页)

“您到咱们金陵这里做官,可知金陵这里有个护官符,来此做官的,都要抄一份看看呢。”

    说着,就从腰带上的小袋子里掏出一份纸,交给贾雨村看。贾雨村戴上眼镜,一看,上面都是本地金陵的豪门望族,其中典型的还编成了这样四句顺口溜: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公、荣国公这两个贾氏之后,现在主要八房都在京都住着,但是原籍金陵还有十二房亲戚。)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京都中住着十房,原籍金陵现居八房。)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贾政的媳妇王夫人和她的侄女王熙凤,就是这家的,现京都中住着两房,其余亲族在金陵。)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现居金陵。)

    贾雨村看罢,倒吸一口冷气,门子说:“这四家互有连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那打死人的薛蟠,就是这‘丰年好大雪’的薛家。小的听说老爷荣任应天府,也是那京都贾家的推荐斡旋。这薛蟠就是贾家的亲戚,跟那贾家的孙儿辈(贾宝玉什么的)是表兄弟,这事,所以我说您不能发签子啊。”

    贾雨村犹豫了,叹了口气说:“那怎么办?”

    门子说:“您不如顺水行舟,把这案子做个了解,日后也好去见贾府上下,还给人情了。”

    贾雨村说:“你说的固然有道理,但是皇上降恩,让我起用复职,实在是应该耽心竭力以报皇恩,怎么可以好因私废法呢?”

    门子冷笑了一下,说:“您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只是世上行不通的。按您这么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连自身都难保,古人云:大丈夫相时而动(这个和尚一点佛经不读,只看世俗道理),还有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您还是三思一下吧。”

    贾雨村低下脑袋,来回盘算思考了半天,终于抬起脑袋说:“那依你的意思,怎么办?”(这个读书人,这是一点事都不会办,怎么徇私,也得别人教,上次说找贾家推荐绍介,也是听了冷子兴的支招才知道的。可见念书是一点用也没有的,只能培养出傻子。念书能培养出傻子也好,只要是有点气节,是个傻子也好。但是气节也没有。所以先秦的书——四书五经什么的,虽然是好的道理,在先秦也有些人信,但是到了皇权专制下,这些书的教诲,就抵不住社会机制对人的改造和教育了。社会结构塑造其中的人的人性,而不是教育和教化可以改良其中的人性。譬如专制的结构,皇帝侵害臣子的权益,政府侵害民众的权益,一层层地侵害他人的权益,于是就养成了人们互相侵害别人,唯思保护自己(也就是上边所谓总结出的“趋吉避凶者为君子”)。这就是当时的人性了。社会结构决定人性。再教育讲气节,也没有气节。)

    门子于是教这个读书一点收获也没有的人道:“您不如这样,那苦主公子家的人不过就是图些钱,您叫薛家断给他一千银子,五百也好,苦主家父母双亡,都是亲族,见了钱,也就无话了。然后您就扶乩,让扶乩的人说,薛蟠已经得了暴病,死了,恶有恶报了。这样,也就不用追究了。于是两相太平,舆论平息。只把那个人贩子,祸事都是由他而起,抓起来,按法处置。”

    贾雨村敲敲脑袋,说:“我还再想想,你先去食堂吃饭吧。”

    贾雨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更好的主意,第二天坐堂(注意不是坐台,但是跟坐台也差不多,都是出卖东西,前者是肉体,他是灵魂),把一应人犯都给叫来,把苦主一家细细盘问。果然发现跟门子说的一样,这样人丁不兴旺,来告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