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回 林如海灵返苏州郡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14回 林如海灵返苏州郡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2/3页)

    如果一个宁国府这样都不行了。推而广之一个国家,又如何能行呢?这就是中国随后百年挨打,受罪受耻的原因了。而今如果还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算大楼和高速路都修得似乎满现代了,仍然不能富强。

    还是说凤姐次日上班吧。凤姐在屋内坐着,面前站着来升媳妇,外面的婆娘媳妇则在屋外待着,不敢擅入。就听凤姐对来升媳妇说:

    “既然已经托付了我,我就免不得要讨你们的嫌了。我可不比你们奶奶(尤氏)好性子,由着你们(尤氏性格柔弱,致使宁府家里**,乌烟瘴气)。再不要说‘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错了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有地位的),谁是没脸的(原无地位的),一概公开处治。”(凤姐还主要用罚,没有用赏,但即便用赏,也改变提升不了人的精神。)

    说完,就吩咐念花名册,一个一个叫进来看。看完之后,又吩咐道:“这二十人分成两班,一班十个,每天单管给客人迎接倒茶,别的事都不用管。这二十人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给亲戚们饭食,别的也不用管。这四个个也分做两班,单负责在灵前上香、挂幔,跟着举哀(帮着哭),其余的事都不用管。这四个人负责收拾杯碟茶器,丢了一件,就叫他们四个人合着赔(法家的连坐,可以束缚人不偷不抢,但改变不了他们的心要偷要抢,还是心贼)。这四个人收拾酒和饭菜器皿,也是少一件,四个人赔(只是被罚着不敢伸手了,但眼还是冒着贼光——对于官员腐败,光用惩罚其实也不够)。这八个看着收发祭祀器皿。这八个管着灯油、蜡烛和纸人纸马和纸房子,按我的单子,给各处分发。这三十个轮流守夜,看家护户,察看灯烛(不能失火),同时打扫卫生。剩下的按照房子分配工作,分到哪个房子,里面上至桌椅古董,下至痰盂扫帚,丢了坏了,全是这一人赔。来升家的(来升媳妇)每天四处巡查,只要有偷懒的,有耍钱儿的,有喝酒的,有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来升家的你如果是徇情不报,我一旦知道,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得了。”

    随后说到早晨几点点名,几点吃早饭,几点汇报工作,几点我巡查所有各处,几点把各房和文院钥匙锁了交我。

    最后凤姐说:“就是咱们大家辛苦这几日吧,等事情完了,你们家大爷自然赏你们。”(呵呵,最后用了赏,虽然赏的标准没有实现说明白,但是把赏的权力给了贾珍,也算是不专权了,好事儿给上级做。)

    说完,又吩咐按数发茶叶、灯油、掸子、扫帚等物,又搬取分发桌子裙,椅子搭(是不是套在客人衣服上,避免给偷了的),坐的垫子,卧的席子,踩的踏木等等。一边交发,一边登记,十分清楚。

    次日效果果然很好,那些慌无头绪、推托、偷闲、窃取、挑肥拣瘦,全都没有了。

    凤姐看自己威风很重,命令得从,心中非常得意。当时商鞅大约也是如此的,但不知道这些人却是对她又怕又恨的,即便得赏,也是无耻的。不能从精神上真的抬高这些下属者的境界,永远是奴才,是被管束和赏赐诱惑下的被动者,没有长期竞争力,不能致家国于太好。而且弄得自己很累,并且自己成为这些无耻的下属的怨气所集,于是这两个原因,就导致了最终“反算了卿卿性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