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3/3页)

,通过《红楼梦》第七回末尾焦大醉骂,我们知道贾源是武将出身,历经生死,是创业的一代,能够在刀光剑影里活下来就是万幸,这一代对奢靡生活的物质追求不会太大,国家百废待兴,都穷,想奢靡也不容易。

    到了代字辈的贾代善,因为生在父亲的创业期,知道父亲九死一生创业艰难,受父辈影响比较深,带领家族由创业到守成转型,家族发展跟随着国家发展,还是比较能克制自己欲望的。

    再到文字辈的贾政,既然是“文”字辈,表明他父亲想让他这一代以“文”兴家。还表明国家已经完成了转型,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历朝历代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在取得政权之后也都是推行“文治”来发展巩固这个政权。一个军功封侯的家族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家业大了,人口多了,但是吃穿用度、婚丧嫁娶、走亲随礼等等花销越来越多,和平时期,靠打仗立功来增加收入是不可能的,只能在“文治”上找出路。然而在《红楼梦》中,贾府第三代“文”字辈基本上废了,对自己的欲望克制不了,也不顾什么家国天下,贾政的哥哥贾赦,荒淫无度,欺男霸女。宁国府里的贾敬整天修道炼丹,家门都不进。只有贾政还算是苦苦支撑。

    贾府到了第四代玉字辈,正好100年的时间,玉字辈这一代人含着金汤勺出生,祖辈的苦难离他们很远,是享乐的一代。因为贾敬天天跟道士混在一起,老早把军功爵位都传给了贾珍,宁国府里的贾珍无人管教,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荣国府里贾赦的儿子贾琏不学无术、贪图女色,没前途。贾宝玉的亲哥哥贾珠是被贾政寄予厚望的,可惜死的早,我们以后会重点讨论贾珠的死。以“文”兴家在贾珠身上实现不了,贾政就走了另一条路,就是政治依附和权力攀附,把贾宝玉的姐姐贾元春教育好,希望跟皇帝搞好关系,进而巩固自己的家族。后来王夫人又生了贾宝玉,贾政重新看到以“文”兴家的希望,就想教育好贾宝玉。宫里有贵妃,家里有才子,这是家族振兴的双保险,无奈被给予厚望的贾宝玉就像书里写那样。

    第五代草字辈,贾蓉、贾兰为代表,现在我们用简体汉字,繁体字中兰花的兰是有草字头的。书中还有贾蔷、贾芸、贾菌这一代人,都是有“草字头”的草木之人。《孟子》里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意思就是祖辈创业时留下的品行和家风经过五代人之后,就不复存在了,祖辈积累的家产财富经过五代人也就败光了。贾蓉、贾兰如果算生在富贵人家的,虽然打破“富不过三代”这句俗话,但逃不过“五世而斩”的圣言!女娲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就是要点明100年,是一个创业、守成、挥霍、败落、灭亡的过程,就是告诉读者要吸取“富不过三、五世而斩”的教训,想要保持兴旺发达,就要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就要不断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继续努力,否则终究被淘汰。“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

    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这是批书人调侃作者的话,剩这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批书人把青埂峰解读为“情根”,感情的“情”,现在也有读者把青埂峰解读为“清根”,满清之根,仁者见仁吧!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批书人是说,石头经过了锻炼才通了灵性,才能用来补天。人如果不经过学习、不经过历练,想有成就是不可能的。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块补天石“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又引出一个读书人常遇到的问题---“士不遇”,也可以说是怀才不遇。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士不遇”作为文学所表现的一种普遍的现象和很多文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始终伴随着文学创作,《红楼梦》的作者延续了这种创作。

    先秦时期,有一批卿士大夫创作了古典文学史上第一批反映“士不遇”主题的抒情诗。接着屈原就写下了《离骚》、《九章》文人将个人身世命运的感慨,仕途上的不顺,与社会的盛衰、时局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宋玉的《九辩》,把一介“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情绪借秋景秋气加以渲泻,既有读书人怀才不遇的慨叹,也有报国无门的无奈。

    之后“士不遇”的感叹在频繁的战争、动荡的时局与门阀望族压制寒门庶族的社会现实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十分普遍地存在于诗、文、辞、赋等各体文学作品中。汉初大才子贾谊,都学过他的《过秦论》,当时贾谊在庙堂之上受汉文帝重用,后来被贬去当长沙王的老师,写下《鵩fu鸟赋》、《吊屈原赋》,董仲舒写有《士不遇赋》,他的学生司马迁又写了《悲士不遇赋》,之后的东方朔、杨雄、王粲、曹植、嵇康、阮籍、刘伶、左思、陶渊明等人慨叹身世遭遇、抒写“怀才不遇”感受的诗文,只要读一读、可以感受到那一时期文人的“士不遇”情绪有多么强烈。

    五胡乱华后经过300年的分裂战乱,到了唐朝,文化再度繁荣,但是,伴随着科举考试、党派斗争以及唐朝中、晚期国力衰弱,军阀割据等社会现象,反映“士不遇”的作品则又注入了如考试落榜、迁谪流放、时代衰落等新的内容。王勃高喊一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陈子昂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孟浩然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李白更是在“行路难”中“将进酒”,白居易被贬江州,琵琶声中,泪湿青衫,叹一回“同是天涯沦落人”。还有李贺、李商隐、温庭筠yun,“士不遇”话题的几乎与整个唐代文学相始终。

    宋朝以后,以诗、文为正宗的正统文学转向衰退,“士不遇”主题又向新兴的词、戏曲和小说等文学领域扩展延伸。或写才子科举考试落榜的苦闷与自我安慰,或写政治失意者被贬谪、被弃置不用的惆怅。宋词中,柳永的《鹤冲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本有出将入相之才的辛弃疾,在南宋竟被弃置不用长达二十年之久,无奈的感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其中苏东坡这一类的作品最多,苏东坡的典故《红楼梦》里有用,我们会随着《红楼梦》文本和脂砚斋批语作介绍,在这里我们先说一首《儋dan耳山》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儋耳山高高耸立,使天空都显得狭小,其他山峰都不能与它相提并论。请您看看道路旁边一块块的奇石,全都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五色石吧!

    苏东坡的一生在政治浪潮中沉浮不定,他20岁考中进士,比咱们前面讨论过的30多岁中举的戚蓼生要厉害吧,苏东坡当过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这样的高官,居庙堂之高参与朝政。又先后当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川、扬州、定州的地方长官,长期主政一方。王安石推行变法后的党争中,苏东坡三次被贬:先贬黄州,再贬惠州,最后贬到遥远的海南儋州。面对着政治抱负和才华难以施展、又多次地遭遇贬谪,苏东坡“士不遇”的感情十分强烈,“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这一句更是将女娲补天神话和“士不遇”连接起来。儒家的人生态度,本来就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不只求个人超脱,而是要靠平生所学来济世安民,“济世安民”就是推动社会繁荣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把治国安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高理想。学有所成的读书人不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跟被锻炼过的补天石没有用来补天是一个道理。

    苏东坡之后,马致远、贾仲明、王实甫、高则诚、施耐庵、蒲松龄等一大批戏曲、传奇、小说作者继续丰富着“士不遇”的表现形式。“士不遇”融汇着古代文人对社会、人生、历史、现实复杂的反映和深邃的思考,他们高度抒情或精美的词句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红楼梦》作者也从厚重的文学土壤中吸收了“士不遇”这个主题,并完美的衔接上女娲补天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