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说作者如苏东坡《石钟》《赤壁》用幻处?
脂砚斋说作者如苏东坡《石钟》《赤壁》用幻处? (第3/3页)
你哥去吧!你爹呢?
老父亲,什么都干过了,再说年龄大了。
行,别说了,最近匈奴猖獗,边关吃紧,需要囤积过冬的粮草,活儿也不重,就你爹去吧!
唉,使之疲于奔命,不得消停。河南地处中原,老百姓服一趟劳役,出门基本靠腿,一个来回,每天都风和日丽也要走大半年,偏远的南部省份更不用说。国家大事干不完,整天累的要死,哪有时间和心情家长里短搬弄是非,更别说聚众危害国家安全了。
第四条是辱民,驴拉磨时,主人为了让驴专心拉磨,会把驴的眼镜蒙上。法家思想统治下,老百姓的待遇还不如一头驴,要求百姓在种地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就专心致志的劳动。这还不够,要求老百姓相互监督,可以检举揭发,揭发者有小奖,被揭发者受重罚。家里养的牛瘦了几斤,就要判刑,恐怖的气氛中,人活的不如牲口,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没有丝毫的尊严。法家认为,老百姓受的屈辱,习惯就好了,他们越屈辱,管理者和统治者就越尊贵。
最后一条是愚民,这一条十分关键,更是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运用。愚民就是实行文化垄断,不让太多的老百姓读书认字,使老百姓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生产工具,任由统治者驱使。因为没有太多的想法,就不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统治者说什么,你就老老实实执行什么,老百姓越是愚昧无知,越容易统一思想。没有那么多傻乎乎的老百姓生活在社会底层,统治者怎么能高高的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呢?长期以来,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都学了文化知识当管理者,那么谁来种地?精英阶层也不愿看到他们的圈子里涌进太多的人来,因此,两千多年来,国民的平均文化水平是极其低下的。
举一个离当今不远的例子,民国初年,也就是一百年前,全国进行过一次“认字”情况的普查,认字率是1%。那时全国大约有4亿人口,1%就是说全国有400万人“认字”。400万人听起来不算少了,比当时欧洲有的小国的全国人口都多,但是,这400万“认字”的统计结果是以“只要认识字”为标准得出来的。
如今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没上过学,但是他们在菜市场卖菜、买菜,他们认识钱和钱上的字,伍元,拾元,一百元,这就算认字了。当年统计得出这400万人的时候也是这样,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文化水平还没有小学二年级的孩子高!
而且有很多人,认识字,但不会写字,就像王熙凤,她是内当家,要给下人们发工资,看账本、查库房,她应该算是认识字的了,可是写几个字还要请贾宝玉帮她。如果当年统计的时候,以能自己写信,或者做生意的能写账本、进货出货清单为标准的话,也就200万人“认字”。能填词作诗,写八股文章的就更少了。
要知道民国初年已经开始兴办教育,甚至出现了正规的女子学校,那时候“认字”的人还少的可怜,《红楼梦》出现之前,国民整体的文化教育情况可想而知。
丫鬟、奴仆开口闭口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根本就不可能,有些大家闺秀还不认字呢,何况是下人!
小姐睡熟了,她们才敢睡。小姐起床前,她们早就起来挑水扫地了,还要洗衣做饭、浇花喂鸟。小姐醒了,赶紧伺候起床更衣,梳妆打扮。小姐饿了,赶紧端茶捧饭。小姐吃好了,想要外出,赶紧跑出二门,通知车轿。小姐上轿了,赶紧坐11路公交,跟在小姐的轿帘旁边。小姐逛累了回来歇会,她们还得赶紧做些针线活。
一只鞋底还没纳好,小姐在床上又嚷着渴了,要是敢倒一杯热水烫着小姐,完了,挨打挨骂不说,扣三个月工资。所以,在做针线活之前,就要有所准备,凉上半壶开水,小姐需要的时候,在茶碗里跟热的混合一下,背地里喝上一口,感觉温度可以了,小心翼翼的端到床边,关心备至的说:“小姐,喝冷的会伤身子,您慢点,小心别烫着。”如果跟小姐关系很好的话,还能对着碗口轻轻吹一下表示真关心。
大家看看,这一天才熬到半下午,累不累,这是身心俱疲啊!丫鬟、奴仆哪样时间学文化,能认识字就是主人大发慈悲了,“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那得是比小姐都闲的丫鬟才能做到的吧!难怪《红楼梦》的作者说前代小说中,很多都是“大不近情理之话”。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一个道士,因为世俗的“情”而参悟佛法,读到这里,我很吃惊。唐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密心经》里有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广为流传,不管信不信佛,很多人都听过这一句,这也是《心经》的精华所在。“色”不单指美色,按照佛教的观点,简单的说“色”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可对可见”的色。“可对”就是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意思,“可见”是指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第二种是“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看不见它,能接触得到,比如声音,香、臭气味,甜酸苦辣咸等味道。还有冷暖、干燥、潮湿等通过身体接触的感觉。
第三种是“不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既看不见,也接触不到,但是它是前两种色在我们脑海里的影子。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香臭,舌头品尝到的酸甜苦辣,身体所接触到的冷暖,这些感官刺激所带来的体验,就像影子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既不可见,又不可对,但是有时候我们想要,有欲求,也是色。
“色不异空”,“色”不同于“空”,“色”也不能改变“空”,这是对普通人来讲的。普通人都有色相追求,因此贪得无厌,为官的,追求家业兴旺,结果家业凋零。富贵的,追求更加富贵,结果金银散尽。说“色不异空”,是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执着所有色相。纵然费尽毕生心力,使尽计谋,追逐求取,到头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追求色相也不能改变“空”的本质。
“空不异色”,“空”不同于“色”,“空”也不能改变“色”,是对悟性一般的修行者来说的。他们把“色”与“空”完全分开来,因而废“色”求“空”,他们认为世上普通人因执着色相,为“色”所累,困扰受苦,无法超脱。想要逍遥自在,到达极乐世界,就则必须远离“色”,殊不知,废“色”求“空”恰恰证明他们是有所求的,有所求正是咱们前面提到的“不可对不可见”的色!
这里,我要讲一个广为人知的小故事,一天,坦山和尚带徒弟去某地说法,路上遇到了一条河,但因为刚下过大雨,河沟泥泞不堪,河水上涨。师徒二人正准备渡河时,遇到一位年轻姑娘。姑娘有急事要办,但不敢下水。坦山和尚便背着姑娘过了河。
事情过去很多天了,小和尚还在为师父背姑娘过河的事情冥思苦想。一天,他终于憋不住了,问:“师父,您经常教导我们,出家人四大皆空,更不可以亲近女色,为什么前些日子,您要背女施主过河呢?”坦山和尚平静的回答说:“我背那位女施主过河后,就把她放下了,没想到你却把她紧紧背着,到现在都没放下来!”
坦山和尚背那位姑娘过河,完全是出于善念。他的心里早就把姑娘的事情放下了,而小和尚的烦恼,完全是自找的。懂得了“放下”,才能活得自在,这是一种内心境界,所以佛法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体,是完全对立而又统一的,关键是人的内心怎么去看待。
《红楼梦》作者对色空观,创造性地加入了“情”,“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看道号就知道空空道人是一心求空的,因此空空道人把“色”与“空”一分为二,区别对待。他求的是“空”,他能更好的区分什么是“色”,这就叫“因空见色”。
由空而显现的色相就格外的惹眼,使人产生喜好、厌恶之情,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很多烦恼随之而来,这就叫“由色生情”。
想抛开这些烦恼,怎么办?我们是否要穿上道袍,或者剃个光头躲到大荒山里去呢?刚才就说过了,这样不行!你躲开“色”追求“空”,还是又所求,还是色相!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传情入色”,“情”是由“色”而生的,我们应该收拢自己的“情”,把“情”还给色相。
在滚滚红尘世间中,坦然面对这各种各样的色相,就像镜子一样,有东西来就显出倒影,东西没了倒影也随之隐去,我们内心毫无波澜的平静面对这来来往往的一切,才能达到“色即是空”的境界,这就叫“自色悟空”。
普通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性一般的修行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大观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说空空道人是个悟性一般的修行者,这一点,上一集咱们读过的一段话也可作为证据。空空道人嫌弃石头上的文章没有朝代年纪,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石头笑空空道人太“痴”,就是说空空道人悟性不够,作者才给空空道人起了这么一个道号,他也是抄了一遍《石头记》才“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情”字是大关键,强调了面对“色”、“空”,人的作用,是《红楼梦》作者神来之笔。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看看,不光名字改了,门派都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