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 千古难题

    第六百九十二章 千古难题 (第2/3页)

  于是百姓为了活下去,要么卖身为奴,要么成为流民,要了落草为寇,干脆造反。

    当一个朝代盗贼蜂起的时候,必然是朝廷的政策出了问题,这个从文景之治之前便开始的土地难题,困扰了华夏上千年。

    之后历朝历代,从唐朝再到宋朝,最后到明朝,许多有志向的人,也都在想方设法改革土地政策,想要找出一条更好的路来,但每次改革,无一例外都是遇到了极大地阻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便是几千年来存在于村乡之中的最大阻碍。

    地主乡绅。

    乡绅的正式名称,直到宋朝才出现,但从秦汉的士和绅的概念诞生起,就一直存在了,被称作“四民之首”,在交通信息不发达,政令不下乡村的古代,是联系百姓和朝廷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

    于是也诞生了北宋时一句有名的话。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里面的士大夫,便包括了庙堂之上的重臣大员,以及各层各级的官僚,最后乃至乡间的地主士绅。

    皇帝并不直接面对百姓,而是面对士大夫,再通过士大夫治理百姓,从而治理天下。

    这种方式充斥着无奈,是封建社会的局限性造成的,也有不少皇帝尝试改变,最后发现即使是皇帝的的力量,也无法彻底解决。

    这套东西形成定式后,最基层的乡里村间,变成了最上面无法触及的地方,虽有亭长伍长,但这种数年轮替的官员,怎么比得上百年家族势力深厚?

    所以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在华夏大一统的外表下,很多地方可谓是地主豪族控制的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虽然明面尊奉的是朝廷律例,但也仅此而已了。

    这种积重难返的陈苛,在皇朝兴盛时倒还能维持作用,但在皇朝积弱的时候,变成了极为不安定的因素,尤其是朝代末期,皇权衰败的时候,对于下层的平民百姓来说,决定他们生死的不是皇帝,而是同一个村里的乡绅豪族。

    问题回到了当初,文景之治为什么国库会那么充盈?

    答案是,当时因为土地加速兼并,地主乡绅和贵族成了惠民政策的受益者,自然在上缴利税方面肯定非常的积极,不仅不会拖欠,甚至会想法设法多交,让朝廷延续这种政策,为此他们会变本加厉剥削农民百姓,收取更高的租税,来支持朝廷。

    这便是文景之治,也是很多朝代国库充盈,下面却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被迫造反的的真相。

    而之后被饱受诟病的汉武帝刘彻,反而是趁着对外用兵的机会,大改之前的国策,逐步分化贵族和豪绅的权利和土地,用中央集权将土地重新流转到了百姓的手中。

    也因为如此,刘彻被出身地主阶级的史官抹黑了不少。

    在袁熙心中,汉朝只有两个皇帝让他佩服。

    一是刘邦,二是刘彻,这两人起码知道百姓要什么,其他人都差太远了。

    他将这些观点写下来,拿给沮授郭嘉等人看时,众人无不目瞪口呆。

    虽然他们都是博学之事,对于汉代的历史和记载都很熟悉,但还从来没有人这么赤裸裸地将这层温情脉脉的外皮撕得如此干净,露出里面血淋淋的骨肉来。

    相较于浑不在乎的郭嘉,沮授涩声道:“使君.明公要做什么?”

    这是沮授第一次从心里佩服袁熙的见识,也是重新开始认识袁熙这个人,他自然知道,袁熙不会无缘无故写这种东西,自然是准备做些什么事情!

    袁熙微笑道:“还是先生明白。”

    “幽州不像中原,没有那么多地主豪族,而且随着外族南下,很多大族也会逃去中原。”

    “这对我来说,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