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酒醉出城

    第十五章:酒醉出城 (第3/3页)

身的力量,他的办法就是分封诸子为王把守各地,有自己家的人守着睡觉了也放心,朱元璋将自己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封藩儿子们来屏藩皇室。

    朱元璋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从分封地域来看,这些藩属地主要有两类,一是内地战略要道,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公侯大臣晋见,都得伏而拜谒。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病亡,朱元璋决定将皇位传给长孙朱允炆,老规矩,传长不传幼,皇太子没了,就传给皇太孙,免的今后诸皇子有想法,临死还给朱允炆安排了顾命大臣。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发现叔王们权力太大,有可能危害江山社稷,就与大臣齐泰和黄子澄商量,准备消藩。

    消藩无疑是正确的,汉因为七国之乱而弱,晋因八王之乱而亡,但朱允炆的消藩手段过于极端,过于急躁,引起了诸藩王的不满。

    为了撤销朱棣的燕王,朱允炆不仅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

    前面几个被削的藩王的下场在那里摆着,朱棣不甘束手就擒,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然,由于建文帝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了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攻下南京,即帝都应天府。

    朱允炆出逃,从此下落不明 。

    永乐四年,朱棣为了抵御北元势力的侵扰,决定迁都北平,历时十五年,新的首都按照规划建成,周长四十五里,起名顺天府,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后来,随着首都人口日益增加,城内住不下了,很多的人住在了城外。

    明朝最大的敌人来自北方,主要是北元势力,其分支瓦剌曾多次入侵,成化十二年,朝廷正式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设想,有城无郭显然是不行的。

    嘉靖二十九年开始修筑前三门外的关厢城,括号备注,主要是三座独立于城门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民情汹惧,工程不久即停止,嘉靖三十二年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

    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

    由于工期浩大,国家财力承受不起,在当时的首辅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得到了嘉靖帝的许可,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紫禁城大火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直到若干年后才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嘉靖初年,还在四郊新建了地坛、日坛、月坛,由此形成的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续了近四百年。

    从天空俯视,整个京城像一个凸字,又像两个紧挨在一起的上小下大的两个口字。

    按照规定,平民进出京城,平时只有走两个门,一个是西便门,一个是东便门,水路来京的人就近走东便门,陆路来京的人们多走西便门,因此,在京城的西便门外服务业发达起来,有人在城外修建了许多的客栈和马车店。

    王金龙带着二十个随从来到京城,他带的这些兄弟多是土老帽,京城的人自认为生活在天子脚下优越无比,常常欺负外地人,为了防止节外生枝,王金龙便安排大家住进了西便门外的马车店,而自己徒步进城去找王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