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第1/3页)

    中国古代智慧有“身心一体”之说,大意是说,精神不是独立于肉体之外的无形之物,和肉体是对应的。人有一个能产生思想和情绪的大脑,人类的所有复杂情感,都有与其对应的、精巧的生物学机制。

    由此推论,抑郁症是一种身心疾病。它既有大脑的功能性病变,又有心理上的认知误区。人的基因奠定了生理易感性基础,再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到情绪,反馈到自身,从而表现出一系列抑郁症状。

    概而言之,抑郁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庞大系统的综合表现,而不是单独的基因、神经递质和心理问题。它不是仅靠药物治疗就能够彻底治愈的。

    药物治疗的有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科学已经能够大致厘清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原理。

    简单地说,类似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等心境障碍,大多与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递质有关。某些药物,可以提高或降低化学递质在中枢神经突触间隙间的浓度,从而改变患者的情绪,疾病的症状也就相应地得以缓解。各种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抗焦虑药的生产原理,大体如此。

    由此可见,药物是跳过了产生情绪的外部原因,直接通过化学方法,作用于神经递质,改善大脑的功能,从而临床治愈精神疾病。

    但是,正如“身心一体”之说,在精神科领域,任何一个症状背后,都有深刻的心理意义。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相当一部分患者即便通过药物治疗改善了情绪,但认知模式没有改变,心理冲突依然存在,生活中的很多困扰难以解决,就给疾病的复发埋下了隐患。

    还有一些患者,他的气质就是忧郁的和悲观的,性格基础易于产生抑郁情绪。打一个比喻:他的内环境好比一个温床,杂草滋生其间;抗抑郁药物就像除草剂,虽然除掉了杂草,但温床还在,一遇到合适的环境,依然会杂草丛生。

    要彻底治愈抑郁症,就要斩草除根,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难以打开的内心世界

    相比于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更是一条漫漫长途。无论治疗者还是被治疗者,只能用自己的内心去体察疗效,无法确定何时才是治疗终点。

    原因在于,患者的内心是一个很难打开的世界。

    不是说患者主观上不愿意打开(这种情况当然也很常见),而是客观上,人的心理有本能的防御功能。抑郁作为一种心理疾病,会让患者更加封闭;不恰当的防御方式,会构成心理障碍的一个部分,甚至超越其本身。

    从心理学理论看,抑郁症的真正的成因在人的内心深处,即性格和人格。有一种观察认为: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结构中,有一个严厉的惩罚者,这个惩罚者会时时监控他或者她的言行,一旦出现一点点过错或者失误,这个惩罚者就会以极其严厉的方式实施制裁和谴责。这样的自我攻击,会使得他自责自罪、活力降低、自我价值感低下,抑郁症就会不期而至。

    千万不要以为吃了药就万事大吉,自己一定要对自己的痛苦承担责任。配合医生,直面内心,以“自知力”和“自我改变的愿望”作为依托,对自己的实际产生困扰的问题加以解决,才是自我成长和自我疗愈之道。

    对人性和人生的觉察和反省,是真正文明的标志。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观照和观察的能力,不管他在世俗功业上多么成功,灵魂中的那份孤独都是最无奈的伤痕。

    心理分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