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第2/3页)

师良莠不齐

    人性和人心,是微妙和复杂的,决定了心理治疗也非常微妙和复杂,比药物治疗更难以把握。

    药物治疗是用药物强行改变大脑的化学环境,从而改善情绪;心理治疗则是帮助患者发现内心被扭曲的情感力量,理清来龙去脉,领悟它与自己存在问题的关联,改善患者情绪,求得身心统一。

    因此,一个好的心理医生,是引导患者生命之船的舵手。他必须有精粹的专业知识,有聪颖的悟性,有冷静的头脑,有共情的能力,有爱心、耐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经历的痛苦越多、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越能帮助别人。

    在现实中,好的心理医生甚至比好的西医更加难求。我经历过三位心理医生,三种类型,都不成功。

    第一位是女士。她自称经常被跨国大公司请去做讲座。她坐在我面前,彬彬有礼,腰板笔直,双膝并拢,两手交叉放在膝盖上。我一开口,她就拿出笔来在小本子上画,一副很职业的样子。

    她先问了我简单的情况,然后自信地说:“如果你在一个月前找到我,现在病就好了,根本用不着去医院。”

    接着,她开始给我讲道理:“人是万物之灵,和动物相比,人最不一样的就是有意志。疾病这东西,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硬。要靠意志战胜病魔。宝剑锋从磨砺出……”听到这里,我接茬儿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她一愣,顿了顿,颇有些扫兴地说:“对。”

    接下来,我就没兴趣认真听下去。她说的都是些鼓励的话,正面而宏大。我后来把她归类为“励志型”。

    第二位是位男士。他头发后梳,脑门大而亮,眼睛炯炯有神,显得智慧聪颖。

    他开场先讲了个成功案例:某人,因为什么事情找到他;他如何劝慰,如何有效,对方如何感激涕零。然后,他拿出手机,翻出那个患者发的短信,站起来,绕过桌子走到我面前让我看。

    正式开谈,他先问我的情况,然后开始出谋划策。比如,谈到工作压力大、难度高,他说:“有两个办法,一是往上蹿一蹿,二是往下缩一缩。如果是年轻人,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往上蹿;像你都40多了,学习能力已经不行了,那就往下缩。你可以向领导提出来,换一份轻松的工作。我不相信你在单位就找不到一份轻活儿。打扫卫生总行吧?”

    话毕,他又非常理解和同情地对我说:“当然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中国人就是能上不能下。可你现在没办法,总得面对现实啊。”

    谈完后,他主动让我记下他的手机号,说:“再过一星期,你再来找我,向我汇报教给你的办法你做到没有。如果你能做到,慢慢就能好起来。不然我也救不了你。”

    我频频点头,可是出门忘了保存他的手机号。自然也再没找过他。

    第三位,又是位女士。她属于“人格分析型”,对我既不励志,也不按世俗的智慧进行指导,但能够从我叙述的只言片语中,敏锐地抓到我性格中的某些特点,拼出我既往生活的一些画面。其中有的对,有的接近,有的不对,但她自己有着完整逻辑。

    不过,听着她分析,我想,我对我自己知道得更清楚。你分析得再对,只能证明你聪明,对我有什么用?

    当我对她的分析提出异议时,她说:“那是你的潜意识在那么做。”一说“潜意识”,我就理屈词穷了。潜意识就是自己不知道的意识,我还能怎么说?

    当我提到我在安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