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之艺
领导之艺 (第2/3页)
大的武装量,才能保障政治、经济和其他建设顺利地进行。其二,朱元璋及其将领谋士们并不是鼠目寸光,安于现状,满足既利益而无远大抱负的领导集团。朱升的战略之所以很快被元璋采纳,是因为朱元璋早就有欲图大计、平定天下的远抱负。那么,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的根本目的,就不仅是为了满足保卫根据地,更主要的还是为了满足战略进的需要。
广积粮。朱元璋占据的江淮地区盛产粮食,按理说粮食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为什么还要广积粮呢?元末的江淮自灾害十分严重,而且次数较多,持续的年头又长,使这个仓变成了缺米之仓。许多劳动群众连自己都吃不上饭,哪还能拿出粮食来支持起义军呢?面对这种状况,朱元璋制了“且耕且战”制度。他任命元军降将康茂才为都水营田,由其负责兴修水利,要求做到高地不怕旱,洼地不怕。接着下令各部队都要在驻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并且下章程,规定以产量的多少来决定赏罚。要求各部队的生除了供给自身的需要外,还要做到有存粮。经过几年的努,终于使朱元璋彻底改变了缺乏粮草的局面。他的部队丰足食,对战斗力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且耕且战”实际上就是屯田制度,并非朱元璋独创,而是由来已久。但这一制度被朱元璋运用得如此彻底,如此全面,如此持,解决了如此庞大的军队的粮食所需,支持了如此持久的一战争,可以说在朱元璋以前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缓称王。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己方独立元的政治色彩,最大限度地降低元王朝对己方的关注程,避免或大大减少过早与元军主力以及强劲诸侯军队决战可能性,从而有利于保存自己,积蓄实力,求得稳步发。为此,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使的是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斗口号也不改变。朱元璋担任的职务,从江南行省平章到后的吴国公,都是小明王敕封的。直到消灭陈友谅,北方红军也失败以后,他才称吴王,但发布文告,第一句话还写“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属,免得人注目,遭受打击。元王朝苦于力量不足,只能对目标、影响广的自立政权首先实施重点打击,光这类政权就有四个,根本顾不上对付朱元璋这类附属于某一政权的势。朱元璋正是抓住了这种有利的客观形势,加强扩展地,壮大力量,成为统一战争的主宰者。缓称王不是不称,关键在于选择有利时机。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的军事形势对朱元璋集团十分有利:北面的宋政权已经存实亡,即使反目,也已不足为虑。元军主力在与宋军的战中大伤元气,又陷入内战之中,无力南进。反元阵营中力最为强大的大汉政权已经被朱元璋消灭。东面的张士诚属惊弓之鸟,处于明显的劣势。四川的明五珍安于现状,没有远图,构不成大的威胁。依据这种客观形势,朱元璋凭广阔的版图、强大的军队,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意图而自为王是非常适宜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一个非常英明正确的宏决策,它引导朱元璋集团从胜利走向胜利。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就在徐达统领北伐大军攻克山东的凯声中,朱元璋在应天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善于根据现状判断,果敢决策,是万事成败的关键。
□李嗣源马不停蹄朱友贞丧身亡国
五代时期,后唐军在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大败后梁军,抓后梁军统帅王彦章,后梁的主力部队只剩下大将段凝所统率的支生力军。后唐国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