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建设学校

    第一百七十三章 建设学校 (第3/3页)

这位夏卿乃是心怀家国之人,但没想到竟到了这个份上。

    参加完恩荣宴,刚出宫,连家都没回,立马又迫不及待的进宫献策。

    “卿且说罢,朕洗耳恭听。”

    “.”

    夏源的脸有点抽抽,纠结了一会儿,他开口道:“学生的治夷之论讲起来说来话长,要不”

    “无妨,卿之所言,便是再长朕也愿听,萧伴伴,去,找几个宦官来此地记述。”

    见皇上都准备找人拿小本本做笔记,夏源还能说什么,只能深吸口气,先讲述这所谓的治夷之论。

    “这个治夷之论,首在教化,而教化无非就是通过教育进行同化。”

    “在学生看来,教化就是让别人学习我们的语言,学习我们的文字,让他们抛弃自己的文化习俗,接受并奉行我们的文化习俗,直到彻底的变成我们。”

    听完这些,弘治皇帝脸色稍稍有些诡异,教化这么神圣而又伟大的事情,怎么到了这家伙的嘴里就好像变了味似的。

    但他转念一想,又发现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只不过其余的读书人远远不像他这般直白,总要用许多褒溢之词去将这教化宣扬的无比神圣,无比伟大。

    但实际上,这教化不就是化其民,易其俗,将其变为我之族类。

    “所以这教化就必须要落到实处,首先,要在西南,两广这些偏远,且有夷人聚集的地区建设学校。”

    “建设学校?”

    “对,学校,或者说学堂。”

    “朕懂卿的意思,这学校可是要朝廷出资建设?”

    这是朱佑樘最关心的问题,弘治皇帝,或者说大明皇帝都有个缺点,谈什么都行,但千万别谈银子。

    毕竟大明朝是一个民富国穷的畸形王朝,穷这个字眼是明朝绕不开的黑点。

    如今是弘治朝,明朝中叶,那个被史书称为弘治中兴的时期。

    在这样的时期,一年的国库收入也就区区一千多万两,有时甚至还不到一千万两,比如去年,又是边患又是天灾,岁入只有九百多万两。

    而到了万历朝后期,这个数字会更恐怖,年入四百万两,但每年的军费开支就足足有四百五十万两。

    等到了崇祯朝,穷的就只能上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