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当要务实

    第三百九十章 当要务实 (第2/3页)

先把这事定下来,等开展之后,等有了沉没成本,你再提出来也不迟。

    但是他也知道,王恕说得没错,他先前派到东南亚的那艘商船,造价还花了数千两纹银,打了一个来回,船身都有了好几处的破损。

    而若想出海远航,如今都是木质船,因此船必须得大,要造的结实牢靠,要用深山老林里的巨木,不然根本无法应对海上的风浪。

    照如此看,若想恢复当年郑和下西洋时的规模,八十万两确实远远不够,这个数字翻上十倍还差不多。

    但何必要恢复当年的规模?

    这时,刑部尚书闵珪出口道:“那不若先造出几艘宝船下海,总归此次是寻访.”

    话未说完,便被韩文打断,“若只有几艘宝船出航,何以展现我大明气魄?又如何应对海上的危难?”

    “遑论,当年太宗,宣宗出航时,都是数百艘的庞大舰队,遮天蔽日,将我大明国威传扬四海,天下各国皆有闻之。

    若此次我大明出航却只是区区几艘宝船,那让沿途的番邦小国看到了会作何感想?”

    “他们岂不会想,我大明莫非是落魄了?”

    这话当即引得不少人的赞同,便连弘治皇帝都不得不承认这话说的有道理。

    曾经的郑和下西洋,虽是过去了近百年,但沿途的番邦小国,必然还记得当年大明舰队出航的盛况,数百艘大船出航,遮天蔽日,那是真正做到了布皇威于四海,宣教化于万国。

    让天下各国都知晓了大明王朝这个庞然帝国的存在。

    可如今出航,若是仅有十数艘宝船,依然打着大明的旗号,那沿途的国家会怎么想?

    那个大明落魄了?

    那个大明不行了?

    在这一刻,弘治皇帝都不禁埋怨起自个儿的先祖朱棣,当初为何要组建如此庞大的一支舰队下西洋。

    太宗啊太宗,您真是给儿孙朱佑樘留了个难题。

    转眼之间,这满殿的君臣又沉默下来,夏源这会儿不去看王恕了,转而盯着韩文瞧,又蹦出个搅局的。

    也不知是遗传,还是基因传承问题,华夏人总是顾忌这所谓的面子。

    历朝历代都是这样,都在乎面子,便连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