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类脑智能第一步

    第十七章 类脑智能第一步 (第2/3页)

但支持他进行研究的人寥寥无几,因为理论物理研究太消耗资源了,现在也不可能得到成果。”

    “那感情好,就说曙光科技愿意支持他的研究,虽然拿不出多少资源。”

    ……

    得到解析摄像机,陈曦兴高采烈的开始了研究:用芯片与算法模拟神经元的运动。

    在摄像机的辅助下,人们看到了神经元的全部运动,魏成与他的团队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搞定了神经元的运动算法。

    基于结构,神经元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单极、多极、双极和伪单极神经元。

    陈曦是这样要求研究员的:首先,神经元芯片必须能完美模拟四种结构的神经元,结构可以根据需求切换,方便未来的类脑主机调配不同的、所需要的模拟神经元,并且能完美运行与之匹配的运动算法。

    其次,芯片一定要足够的小,小到可以塞进薄薄的智能手机里,并且能对各种各样的智能电子设备进行远程最高权限的操作。

    第二个要求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在于技术上的问题很容易解决,难点在于因为隐私等问题,不容易通过各国政府的审批。

    不过与人工智能相比,这是小问题。

    两个要求加起来,可难倒了陈曦手底下的工程师:芯片小,内存必定大不到哪去。

    四种运动算法的本体就算不运行时,数据量也不亚于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一旦运行起来,产生的数据能在半小时内塞满一个几百GB的硬盘。

    陈曦恨铁不成钢的骂:“笨呐,让你们研究新一代的数据传输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云端储存技术,不就是为了这个?”

    “以后的建筑物里必定全是芯片,有负责储存的、有负责运算的,将计算与存储分开,神经元芯片干脆绑定数据传输得了。”

    危机纪元17年,神经元芯片诞生了,小的只有小拇指的指甲盖那么大,大的有巴掌那么大,前者是安装在小型电子设备上的,后者是超级计算机、神经元主脑的基础单元结构。

    幸运的是,山衫惠子还在忙活算法,得知陈曦有了芯片后,她就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