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名画疑云

    第七章 名画疑云 (第2/3页)

的海景画,被粗暴地砸开镀金画框,将画布撕走,这一过程极大损害了这幅画的拍卖价值。画作是两名窃贼重点“关注的对象”。除此之外,一些细节也很有意思。一件掠夺自中国的青铜器,精美的西周袋足鼎,也被二人窃走,是馆内最古老的藏品,当然价值连城;但另外有一面拿破仑使用过的旗帜上的装饰,基本毫无艺术价值,就是在超市买来的现代装饰品,却也被窃贼取走,以至于专家甚至懒得将其列为失窃物。

    因为有些画作是欧洲富豪捐赠的,考虑到他们的关注和焦虑,欧盟警察总部也派出了一组名为观察员实为监督者的警员队伍。在这种情况下,各路警方首先汇集起来召开了案情讨论会。但是很快他们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严重到几乎不可调和,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破案思路。以波士顿警察局长怀尔曼为代表的第一派人认为,这两个窃贼就是波士顿最普通的小蟊贼,可能是两个手头紧的小混混,只是为了偷取财物换钱,以此满足他们的基础生存需要。或许这些名作很快就会出现在拍卖会,甚至是普通美术商店里。如果这个猜想成立,到时候只需要追踪拍卖款的去向,也许就能顺藤摸瓜,找到窃贼。

    以迈特为主的第二派人认为,这两个窃贼不一般,他们非常熟悉博物馆的内部,这点从他们和理查德接触后没有立刻作案、而是选择避开监控才作案,就能推测出来。包括理查德、其他工作人员,甚至馆长都有可能是他们的帮凶。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么警方面对的或许是一个强大的艺术品盗窃团伙,单纯地等待窃贼们露出马脚,并不现实。

    另外持不同意见的第三派人则认为,这两个窃贼其实是顶级的艺术品大盗,其令人生疑的作案目标并非不专业,相反,这很可能是其背后的雇主:一群顶级的艺术品鉴赏人士的刻意要求。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么这批艺术瑰宝就会直接流入某人的保险柜,永远地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第三派人以欧盟警察总部驻美洲观察员代表吕特为主,马丁那时正是他的手下。那时候马丁刚刚25岁,从世界顶尖的巴黎警官大学毕业,只参加工作不满一年他就被欧盟警察总部看中,成为光荣的欧洲国际刑警。没多久,他被选调到驻美洲工作组,参与波士顿博物馆失窃案的调查。那时的他还没有结婚,但是春风得意,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女友名叫伊娃,也是一名警察,处理文职工作。

    三派人的分歧,也带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主动出击并顺利破案的希望并不大。不过,视艺术品为城市一部分的波士顿市民和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一些自命不凡的艺术大师们才不会管这些。以《波士顿环球报》和《纽约时报》为首的媒体天天向警方施压,催促后者尽快为公众做出一个交代。由于丢失的艺术品艺术价值极高,加上窃贼和画作的去向扑朔迷离,波士顿博物馆失窃案很快便被大众媒体冠上“十九世纪第一艺术品失窃案”的称号。

    关注案件进展的围观群众越来越多,甚至连州长和总统也开始过问。不过,迈特小组随后的操作,也几乎预示了该案必定会成为悬案。在FBI介入后,波士顿警察局宣布退出失窃案侦破,理由是人手不够。迈特和怀尔曼不和几乎成了波士顿人所尽知的秘密,FBI瞧不起没落的欧洲警察旧势力,认为他们碍手碍脚;吕特则认为FBI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推理,只是一群暴力机器。迈特自诩在FBI属于神探级的人物,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案子会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滑铁卢。首先是对于理查德的怀疑,当时包括迈特在内大部分人认为他的嫌疑最大,也就是所谓的“千防万防,家贼难防”。迈特指派手下对理查德和他的家族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甚至还因为无意获得理查德父亲的婚外情线索最终导致其父母离婚,引发舆论鼓噪。但在面对理查德这个青年酒鬼加瘾君子时,问不出任何有用的线索。吕特几次跃跃欲试,都被FBI以管辖权的名义挡在门外。好在迈特的手下千方百计糊弄理查德搞出了两张疑似嫌疑人素描,也算是向纳税人证明了自己并非单纯的“税金强盗”。ICPO的人对此嗤之以鼻,吕特说这简直不如随便在监狱里找两个犯人顶罪。捆绑理查德的胶带,沾有窃贼的指纹和DNA,是本案最重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