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

    围墙 (第2/3页)

的处理却让他十分不满。巴牛虽然答应了他的请求,也让他的大部分家人都从京都搬到了昌图,并且做了妥善的安置,但盛世源最喜欢的小儿子,他却没有让他来,而是把他调到了巴牛的身边。

    这种极其明显的不信任,让盛世源勃然大怒,他当时就给巴牛写了一封措辞极为凌厉的书信,上面说“韩信不做三齐王,蒯通以为非计。文种不能功成身退,范蠡以为智拙。此皆世之君子,忠君爱国之士,卒遭此灾,闻来岂不令人伤心”?

    之后又说:“君带臣以诚,臣尽君以忠,盛某人自归降之日起,直至于今日,可曾有半点儿背叛之心?而其中曲折,王爷自能知之。今举家皆在,独缺幼子,王爷带在身边,自是能多进益,于某来讲,殊非益事,望王爷体下之心偶动,让其前来,则死之日能在眼前,亦不枉某追随王爷几十年,且慰天下归顺者之心”。

    从截取的片段来看,问题不是很大,但其中所表达的意思,足够让人深思,尤其是说到慰天下归顺者之心这一截,更是具有要挟的意味,所以,信件送达之后,巴牛也是为之心动,他一面密信马旭东和常林,让他们时刻注意盛世源的动向,一面下令龙石堡守将石墨川,让他做好出兵准备,同时,分出一支人马,驻守黄家镇。然后,才给盛世源回复,说:“将军若盼幼子,可举家前来,就在界墙之外居住,地方已经选好,或是仍回京都,父母坟墓所在,也该望望”。大致的意思就是说,你要么到我这里来,我给你做个安排,要么回京都,我让你合家团聚。总之,就是不能让你在手握重兵、独霸一方的情况之下,完全解脱了束缚。

    盛世源接到这个回复之后,心凉了半截。他立刻在自己的家庭内部召开了一次小规模的秘密会议。会议的内容没有人知道,但从最终的结果上来看,显然和那次几乎颠覆了东铎王朝的叛乱有关。

    秘密会议之后,盛世源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是上书朝廷,称自己年老体衰,再难胜任大都督、大将军之职,愿赐他几亩薄田,他好去养老。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他既没有要求回京都,也没有要求去大都,就连他的小儿子,他都没有再提。

    辞呈递到京都之后,黎煜明还是在朝会之上公布了这件事情。朝廷中的大部分重臣都是秋山半岛人和东铎人,他们对康乐人原本就存有异议,特别是对盛世源。如今盛世源亲自请求隐退,这些人怎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