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6 莽山横两断;石城阻风寒。

    0026 莽山横两断;石城阻风寒。 (第3/3页)

    与记忆中的古代不同,大周的学科相对比较简单,但也是有门槛的。

    启蒙时的《孝经》《千字文》,到少年时的五经,诗、书、礼、易、史,再到青年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这就仿如上一世的教育体系,幼儿园、义务教育、大专。

    但是在这里,底层人普遍认为,文人是一种鸡肋的职业。

    投资大,回报小。

    造纸术虽然已能产出白色的纸张,但产量低,价格贵。

    印刷术,还停留在手写、拓版、印章。

    虽然学科少,书籍少,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而且你得“扣字”,在有限的文字中,想象出无限的学问。

    这就有点儿像玄门的内景了,全凭想象。

    所以,没有垒世传承,不与人交流,消息、思想闭塞……

    入门都费劲!

    更别说学成之后,乡、县、郡、州的考试了。

    参加考试光有学问也不行,首先道德得高尚,说简单点儿,就是得孝顺。

    否则村里这一关你就过不了。

    没人给你举荐、担保,你连乡试的参加不了。

    所以只要能靠上大儒,文路就算成功一大半儿了。

    因为出题的人都是大儒的学生,你又紧跟主流思想,只要照搬即可过关。

    老学究说不定还会夸你一句“嗯!孺子可教也!”

    当然,就读书人而言,只要家里有几本书,而且还有人教的话,乡试基本就可以免试了。

    第一,就大安乡而论,一个乡不过万人,能读得起书的也就不到十家,所以但凡读点书就算读书人了。

    第二,大周的考绩中,也包含每年给帝国输送人才。

    所以说,第一关的童生好过。

    而第二关的县试也相对容易,五经策论的题目三五年不换,只要买一份合格试卷,研究透彻后,再换成自己的话就行。

    第三关的郡试就不一样了,这一关不但要考“时政利弊”,还要考基础“六艺”。

    当然也会从六艺中挑选一些特长生。

    也就是说,郡试这一关,只要有点儿特长,也能通过。

    房梁上的蜘蛛逐渐在眼中放大,何锋在记忆中搜索着可用的知识。

    诗的话,估计够呛!

    上一世就没读过多少诗,而且大周的诗歌,主流的都是什么兮啦!什么呜呼啦!

    “这个咱可来不了!至于五言诗和七言诗,倒是记得几首,也不知能不能行?”

    书法就更不用说了,简体字都写不好,更别说小楷了,上次种道把毛笔都捏折了。

    礼,倒是懂点儿!

    不过他心里其实比较抵触虚伪,所以这个也可以忽略。

    易,就是算卦。

    本着不迷信的原则,这个也忽略。

    至于数?

    “鸡兔同笼算着都费劲,九章算术啥的,估计也够呛!”

    朦胧中,何锋缓缓闭上了眼睛。

    在思绪纷飞中,沉沉睡去。

    梦中再次来到内景,胸口的石头吊坠泛着月白色光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