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筹备

    第十八章 筹备 (第2/3页)

从投资人出发,比如:投资人要为自己的品牌打广告,你这个核心道具得改。我们的投资人是手袋商,没错,这件救世之宝必须是手袋。我特么管你手袋怎么救世呢?那是你要考虑的问题……这类事一堆人干过。

    演员对剧本的角度是从自身需求出发,比如:这个人物太坏了,对我的形象不好。我特么管你演的是不是反派呢?妲己又怎么了?必须有亮点,给我改……一堆大咖干过。

    这还只是从位置角度考虑,每个人还都有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性格,风格,对事物不同的看法与追求。文学无门,别管懂不懂,拿到剧本都能给你瞎几、把戳上几句。

    就这还不够,有时候还要考虑冲奖需求,于是还要温馨,要治愈,要特么人文关怀,要哲学思考,要升华主题!

    这也要那也要,给你堆狗屎要不要?

    所以说编剧苦逼啊,反之财务税务法务程序员等技术职业就没什么人能随便戳了——门槛高,不懂就是不懂,瞎开口换来的只会是一句“你懂个J、8”。

    总之结果就是编剧们在这无数的要求中妥协。

    最终当你满足了所有人时,剧本也就沦为平庸。

    但另一方面,电影作为大众产品,又是高投入产品,本身就是争取对最多人群负责,所以真正的商业片,恰恰就是这么磨出来的——大部分顶级商业大片在剧本上都很平庸,却能大卖,就因为它是冲着满足多数人的需求而来的。

    而要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就必须简单。

    唯简单,方统一!

    所以不是编剧写不出好故事,而就是因为这种种需求导致的不断削弱,使得剧本水准一降再降的同时,电影和商业化本身却在提升。

    于是看客们一边骂故事很烂,一边又纷纷进入影院,同时也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平庸的故事,竟然还要花一年功夫去打磨,却不知那些平庸的背后,是无数的退让,妥协与平衡考量。

    所以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必要的代价,只不过倒霉的永远是编剧——作为被牺牲的一方,成就的是别人,挨骂的是他们。

    这次李闲云自己是出品人,制片人,监制和导演,没有大咖来给他指手画脚,也不用考虑大市场,所以剧本做起来高度轻松,效率极高,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初稿,然后就是自我监督与修改,尽量从不同角度去看剧本。

    这个就看个人自我认知的能力了,自我认知能力强的,一个人做效率最高还效果最好。

    自我认知不强的,没有其他人辅助立刻就成狗屎——其他人的意见这种玩意,可以帮你,也可以带歪你。

    今天正奋发图强的修改着呢,突然电话响起。

    是江眉儿打来的。

    “编剧老师,我听说你要接盘剧组?”江眉儿开门见山。

    “嗯,是的,你怎么知道的?”李闲云问。

    “任志过来说的,他想留下一些人,但因为要改剧本,暂时没法开拍,想跟我们约重新拍摄的时间。我听说是你接盘,就想问问这个事。”

    李闲云笑道:“答应他吧,剧本应该很快就能改好,然后直接开拍。”

    “那之前拍的镜头,就都浪费了?”

    “唔,我在尽量想办法保留一些,尤其是那个张瑶,好歹也是个明星,留她的镜头也有点宣传效果,提些档次。”李闲云一边看镜头一边头疼的说。

    剧组其他人好换,就是演员这块最麻烦。

    江眉儿道:“张瑶不愿意继续演,你有没有想过,找别人替代她?我是说用替身。”

    “嗯?什么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