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丝票

    第九十九章 丝票 (第2/3页)

学习,写字进步不大,但常用的字却也都认识了。

    海述祖少用鹅毛笔,试验了一下,才在一张纸上写了一大串的文字。

    唐沐在一旁看着,越看越觉得那是一张欠条,大体就是借某个人多少粮米或者银子,在来年几月归还,而唐沐细看,发现了一点,海述祖定的利息却是很少,几乎就相当于没有。

    “这是丝票?”唐沐不解,因为他在上面连生丝两个字都没有看到。

    海述祖笑呵呵的说:“对,这便是丝票,你可是少见多怪了。我家里就有七八卷,能凑出两担生丝来吧。”

    “不太明白。”唐沐摇摇头,满脸不解。

    海述祖喝着茶,给唐沐解释。

    在大明早期,生丝完全是有机户或者叫丝户垄断的,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外的贸易,大量的自耕农也投身其中,因为养蚕缫丝胜过种稻,所以佃农也有参与的。

    但问题就在于,高收益必然面临着高风险,同时,养蚕缫丝相对于种植水稻来说,更是一种高投资的项目。

    很多丝户完全放弃了种植其他农作物,全身心的投入,这就让其对抗风险的能力降低很多。

    其中最难的便是春丝生产,要知道,所有的丝户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缫丝容易养蚕难,蚕需要大量的桑叶喂养,尤其是在其生长的某些个阶段,需求量暴增,自家的桑叶根本不够,就需要从其他人那里采买。

    而春天却恰恰是一个家庭最为困难的时候,积攒的粮米在冬季消耗,而新米却没有上市,没有收入,却是高投入,自然会产生资金缺少。

    于是,借贷就成了维持生产的重要办法,而士绅大户,则也愿意贷款给丝户,这样就可以垄断生丝出产,赚取暴利。

    丝户蚕农往往也不只是借贷银钱,或者不全是银钱,粮米、布匹乃至桑叶之类的也在其中,而归还也不是银钱,而是用出产的生丝来还。

    这样借贷就变成了预付定金,也避免在生丝交易繁忙的借机,白银与铜钱兑换比率动荡的麻烦。

    海述祖拿起自己手写的假丝票,说道:“看到没有小子,丝票上只是写明了借贷人的姓名地址,却没有写出借人的,你可知道为什么?”

    唐沐正想问这话,欠条上不写债主的名字,确实很奇怪。

    海述祖笑哈哈的说:“那是因为丝票是可以买卖的,那些收丝的大户,在遇到手头不宽裕的时候,往往就会出售这丝票,或许你不知道,这丝票,哪怕到了官府,也是认的,那日南园筹款,便是有人把丝票放入其中。”

    唐沐明白了,难怪海述祖如此有信心,说白了,采买生丝,未必一定要等到生丝上市的春夏季,在冬季就可以预买丝票了。

    “你家大掌柜若是真心想买,我可以代为经营,总比他亲自来妥当。更重要的是,生丝之中,春丝价格最好,你家大掌柜买入生丝是要向长崎、马尼拉卖的,生丝品相越高,卖价也就越高了。”海述祖颇为得意的说道,又感觉自己能拿捏李肇基了。

    两日后,唐沐回到了澳门,并且顺利见到了李肇基。

    “你就问了丝票,就这么回来了?”李肇基听着唐沐的汇报,打断了他。

    唐沐摇摇头:“哪里这么简单,大掌柜,我在广州城里打探一下丝票的价格,生怕海述祖那老家伙骗我。”

    “结果如何?”李肇基对生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