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银行

    第二百三十七章 银行 (第2/3页)

林渭源说的这话,听起来好像是讥讽,但实打实的夸赞李肇基。

    黄莞楼也说:“说的对,掌柜的们先退下,银箱不要封,今天或许这些银子还要花销出去,可为的是什么,是明日更多的银子进来。”

    唐沐带着掌柜们先行退下,李肇基再饮一杯,说道:“诸位老爷,丝票的事,大家都清楚。其实我说的这个银行,就是把丝票做的更专业,形成制度章程,而借着这个机会,咱们把这生丝的买卖控制起来。”

    李肇基专门拿出了一张丝票,递给众人传看:“这就是丝票,上面写着出借人和借款人,可是大家伙发现了没有,有借有还,却愣是没有一钱银子在上面。”

    林渭源随意看了一眼,就交给其他人,这丝票他家里也有,自然知晓其中窍门,他说道:“是,现如今这种桑养蚕,还是蚕农自己家来,没有形成规模。

    而这蚕蛹随着长的越大,吃的桑叶也就越多,蚕农多是佃户,或是小农,哪里有那么多桑叶,于是就要花钱买,而蚕结茧了,还要蒸煮加工,抽丝剥茧,一家人未必忙得过来,也需要大量的柴薪火炭。

    桑叶、火炭、人工,都是要钱。可乡下,银子用不起,这铜钱远不如粮食、布匹好用。而且蚕农的地都种了桑树,自己不产粮食,顶多有块菜田,他们自己也吃饭。

    因此时常遇到周转不过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向地主士绅家借些布匹、粮米和火炭,也就顺理成章了。而若是让他们用银钱还,一不知道丝价如何,二也麻烦,所以,索性让他们用丝来还。

    由此,就有了这丝票。”

    众人颔首,有人也清楚,有人一知半解,经过林渭源这个一介绍,大家就全明白了。

    李肇基说:“是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丝票的买卖拢起来呢?

    试想,诸位都是耕读传家,哪家没有几百亩的地,有地,种桑树就有桑叶。而火炭、棉布、粮食,大宗采购,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低。我就举个例子,大米。

    时下米价如何,诸位可清楚?”

    若论其他生活品的价格,众人可能不知道,但米价,他们身为地主是清楚的。

    黄莞楼说:“现如今秋收刚过,米价就到了一两二钱一石,随着进入冬春季,米价还会往上涨。今年春,米价一度超过了二两三钱,可今年雨水不如去年,老夫估计,明年春,二两七八钱,是打不住的。”

    李肇基点点头:“那诸位知道马尼拉、马六甲、巴达维亚、会安、升龙的米价吗?”

    众人摇头,他们可不做那些买卖。

    李肇基说:“九月份的米价,马尼拉约么九钱银子,升龙十一钱、马六甲七钱、会安九钱、巴达维亚二两四钱。”

    众人一开始惊讶于南洋米价之便宜,后听到巴达维亚米价比之广州还要贵,都觉得意外。陈子壮问:“为何红毛地米价如此贵?”

    李肇基说:“那是因为,红毛贪婪扩张,其身处爪哇,却与当地土蛮国家大战不止,尤其是南洋回回国,与之仇恨颇深。爪哇岛上有一国,名为马打蓝,实力最强,产粮冠绝南洋。

    可就是因为红毛与之有仇,不得贸易,只有少量华商可走私一些大米到巴达维亚,主要粮食竟然进口自暹罗。”

    “看来这和气生财的事,到哪里都是如此啊。”士绅们感慨起来。

    李肇基说:“远的咱们就不说了,现如今粤省至马尼拉的贸易航线已经成熟了,咱们粤省货物,在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