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为何多国辗转?

    到底为何多国辗转? (第2/3页)

去追寻的。

    其实,这与吴起结合所学的兵家思想和儒家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绝对实用主义者吴起可以把任何能够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都毫不犹豫地执行并运用起来。强大的军事能力,显然更加适合现在这个混乱的局势。而儒家思想中的施恩士卒、仁义鼓舞士气的手段,也被吴起运用得淋漓尽致。

    魏国将武卒制认真地推广开来,一时间,国土并不广袤的中原魏国,一跃成为了战国初期各国敬畏的霸主。没有什么比事实更具有说服力。各国从魏国的军事改革效果上,认可了武卒制的先进性。

    先进的军事体系带来的战斗力远远比一片富饶的土地更加重要。没有足够的武力,再多的财富和农田也不过是等待别人收割的肥羊。魏国上下都认可了这次巨大的变革,但此时,重用吴起的伯乐——魏文侯离开了人世。其子魏武侯继位。一次,与吴起乘船共游,至河中,魏王感叹:“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而始终算计着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展国家、战胜敌人的吴起,随口回答道:“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史记》

    魏武侯点头称是,但是吴起最后一句话,却悄无声息地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这颗种子,一旦得到了来自于朝堂之上的阴风恶露,就将猛烈生长,直到成为君臣之间一道难以修复的裂痕。魏武侯虽然觉得自己的德行足够,但是吴起随口的一句话,却让他不得不想得很多。同舟之人若认为君王的德行不能达到自己的标准,会与君王为敌。而现在同舟之人,恰恰是手握魏国兵权的重臣,这样不可控的风险,对于君王来说,是绝对难以接受的。

    虽然吴起只是随口劝谏,魏武侯也并没有当场发作,但是不久之后,魏国选相之时,贵戚田文力压吴起。虽然田文贤良多智,吴起心悦诚服,但是最终这件事成为魏国新锐改革派与皇亲国戚两方一次不欢而散的角力。吴起此时,已经预感到,自己似乎不能再继续待在魏国了。

    不久之后,田文身故,继任者公叔显然不像他的前任那般,具备着出色的才华、视野和宽厚的品格,并且以国家大义为重。田文可以与吴起共同辅佐魏王,发展魏国,但是继任者公叔却并不想如此做。对于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