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楚国融入了世界?

    如何让楚国融入了世界? (第2/3页)

遵循天时,广开农耕。春夏时节,减免徭役,解放民力,推动农业生产;秋冬之际,伐木拓荒,利用农闲,生产建设。同时,确立法令权威,清新吏治,教民遵法向善。一时间,楚国大治,政通人和。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邱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史记》

    时光荏苒,楚地一派勃勃生机,民生富裕。楚人有风俗,喜乘低矮车辆,楚王不满,希望予以改革,以便通俗中原。然而直接下令改变一地风俗,并不是那么容易。此时,孙叔敖不动声色地提出,政令屡改,百姓必将无所适从,何况想要移风易俗,何必强用政法之力。中原大户,高贵门庭,门槛颇高,既然百业振兴,楚国自然也可以加高门槛,以示尊贵。

    楚王不解其妙却遵从令尹计策。孙叔敖随后宣扬,君子仪容,乘车徐行,岂有总是下车之理?

    门槛高而车马低,出行虽然无碍,却似乎真的像令尹大人所说,君子出行,岂有总是下车的道理?于是民间风俗一新,车马仪仗,出行习俗,渐与中原相通。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困。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史记》

    风尚革新,民礼教化。孙叔敖马不停蹄地开始设计和规划建设新的国家大型水利设施,以便农业生产,百姓民生。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和教化引导,每一个楚国百姓似乎都开始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归属和感情。于是兴建水利工程的计划,顺利推行。

    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前后,楚国开始兴建了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工程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其主体建设区域,位于安丰(今安徽省寿县境内)附近。安丰为楚国北疆农业重镇,地处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遇雨则洪涝,遇旱则荒野。

    按照孙叔敖的规划,当地居民将东部积石山、东南部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所出溪水引导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并建五个水门,以石闸控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于是,洪涝无水患,旱期有甘泉。随后,于西南开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芍陂水利工程,达到了灌田万顷的规模与功效。

    并不是所有的赞同都来自于武力,因无法抗拒而表达的认可本应叫做屈服。泱泱楚国,带甲百万,兵强将勇,曾经这份强大的武力,却并没能蘸着鲜血,在人心中留下痕迹。连绵不断的血战和声嘶力竭的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