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到底错在哪?

    楚国到底错在哪? (第2/3页)

斩断了秦国东进的触角之后,他似乎又一次看到了称霸天下、呼风唤雨的机会。看来,秦国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强大,楚国内修吏治、外战强秦,国际地位蒸蒸日上,而当年令所有诸侯都畏之如虎、不可战胜的秦军似乎也无法阻挡强大的楚军了。至于那个跟班出力的齐国,也只是躺在前人厚实家底上的一群可怜虫罢了。

    楚怀王有些飘飘然了,他开始觉得楚国已经足够强大了,屈原的政治改革所带来的强大国力,让他越发有了底气。虽然屈原在很多时候都会带着一股士大夫的书卷气,令他有些不快,但是,至少,屈原对于自己、对于国家,还是极其忠诚的。

    然而看似强大的楚国在不久之后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听信张仪的游说,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随后发现被张仪玩弄口舌所欺骗的楚怀王,希望凭借日渐强盛的军力,来给这群背信弃义的秦国奸徒一个难忘的教训。

    于是,已经失去了齐国支援的楚国悍然出兵,秦楚两国在丹阳(今河南西峡、浙川一带)展开血战。秦国以魏章、樗里疾、甘茂等名将率兵出击,并用离间之计分化了楚国部队将领。内讧不断、调配失调的楚军,面对上下一心、杀气腾腾的虎狼秦师,一败涂地,七十余位楚军将领或被俘,或战死,八万余楚军兵士,魂断异乡,命丧沙场。秦军乘胜追击,攻破楚国汉中,占领楚地六百余里,设汉中郡。

    楚怀王的愤怒并没有因一场惨烈的失败而平息,显然,他并不甘心如此强大的楚国就这样失败,并没有认真和客观地分析两国之间实力之差的楚怀王再一次愤然而起,动员全国,与秦国部队在蓝田(今陕西蓝田西,一说今湖北钟祥西北)展开厮杀。然而早已军心动摇、士气低落的楚国部队并不是秦军的对手,秦楚丹阳之战时,那血淋淋的八万斩首,让楚国人早已失去了拼死一搏的血气之勇。结果,楚军再一次遭到惨烈的重创,而当初曾经对楚国毕恭毕敬的魏、韩两国,终于撕下了盟友的面具,起兵伐楚。

    盟友的反戈一击和秦军血腥的杀戮终于让楚怀王清醒过来,他终于明白了秦国为什么能够仅凭一句“哪国攻秦就灭掉哪国”的狠话就震慑住诸侯联军。虎狼之秦,锐不可当,于是,楚国开始向齐国求援,希望能够重整旗鼓,联合出击,将这群只知杀戮的河西猛兽驱赶出去。然而,齐国拒绝了。

    内交外困之下,楚怀王只得割地赔款,赔上了两座重镇,请求与秦国再次修好。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索隐二水名。谓於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史记》

    痛定思痛,楚国舔砥伤口的时候发现,原来秦国是如此可怕,而盟友是如此不可靠。屈原理念中的美好以及各国王侯之间的君子情怀,在尔虞我诈的明征暗战中,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所谓的仁义美政,又怎么比得上说客寥寥几语,所谓的修德民本,又怎么比得上严刑峻法、全民耕战。

    连续的对外作战失败和国内越来越混乱的政治局势,让屈原和楚国都丢失了自己的方向。切实的战败让国内政坛守旧派和传统贵族开始有了质疑改革的声音,而楚怀王自己也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倚仗的重臣屈原,并不能真的让楚国强大起来。

    内交外困之下的楚国艰难地喘息着,当质疑和污蔑已经足够多,而君王心中又有了裂痕之时,身为改革派代表的屈原,首当其冲面临质疑。一力提倡美政修德的对内改革,除了给楚国带来了勃勃生机之外,也给屈原带来了各方既得利益受损集团的仇恨和中伤。楚怀王虽然上了张仪的恶当,但是却并没有觉得张仪是一个违背契约精神的小人,反而极为欣赏这个能够谈笑间就翻云覆雨、搅弄风云的政客。虽然他的欺骗让楚国损失惨重,但是,这样的谋略,是多么的高超!

    显然,楚怀王不再觉得屈原所提出的修身养性、德比三皇是很有道理的了。君子除了说起来好听之外,似乎没有什么真正的利益。而阴谋诡辩,才是真实有用的。既然张仪可以欺骗楚国,那么,楚国的说客,也应该能够欺骗其他国家。至于德行品格,那又有什么价值呢?

    维系屈原执政理念的帝王认可就这样被动摇了。楚怀王并没有觉得被利益引诱而中了敌人的圈套是多么值得羞耻的,反而,他很欣赏圈套的布置者,这样的人才,这样的智谋,才是富国强兵之道。至于那个整天口中念叨着情怀和美玉的屈原,还是用他来转移一下战败带来的政治关注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