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 【初始之章】

    第001章 【初始之章】 (第2/3页)

全年无休,他们的薪水也十分廉价,在30~100港币区间,赚的钱仅够温饱。正是凭借这些廉价的劳动力,那些企业家才将香江的塑胶业、成衣业、纺织业、玩具、手电筒、雨伞等商品,打入全世界。

    也正因为劳动力如此廉价,很多年轻人找工作最喜欢是当警察,其次是加入社团(也是码头劳力),最后才是进工厂;就连女孩子选择对象也是持如此看法,一些女孩子更是宁愿当有钱人的姨太太,都不愿意嫁给穷小伙。这还是一個大清律法和大英法律共同存在的时代,香江是一个高度资本的社会,一切向钱看、向厚看。

    1946年的香港,街头的人们着装是中西合璧,妇女很多都是白衫黑裤,留着长长的麻花辫,大多数妇女背后还用布带绑着小孩;偶尔几位少妇穿着长衫或旗袍,勾勒出曼妙身姿,格外吸睛。

    男人一部分是汗衫长裤,还有一部分是衬衫西裤,再搭配分油头、手表,这差不多是两个阶层的穿着。而路人行色匆匆,却印证着香江战后的生机勃勃。

    1946年的香港,黄包车是这个时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之一,与叮叮当当的香港电车和新兴的汽车巴士争抢生意。至于出租车,这个时候全港只有不到200辆,另外大概还有持牌汽车1400辆、货车1100辆。

    黄包车的车夫,是这个时代香港华人艰苦生活的最佳写照,车夫是赤贫阶层,一心只顾兜接客人,筋肌健硕但未老先衰,他们头顶草帽,或穿补丁衣衫、或赤果上身、光脚,在黝黑的肩膀上,搭着破旧泛黄的汗巾。

    此时黄包车的一趟车资,在5分左右,却依旧难免将被时代抛弃。(为了对抗新兴交通工具,后来在五十年代初的黄包车曾兴起五分钱走港九的活动,用双脚对抗汽车,最终逼的港府停发黄包车牌照,限制黄包车行驶路线,终究是败在了资本面前。)

    1946年的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海面,空荡且宽阔,海岸线和后世截然不同,‘尖东’尚未填海出现,中环、湾仔亦没有进行大规模填海拓宽。

    维多利亚港的中间有一支小型海军舰队,有巡航舰队和两艘航空母舰,不远处的‘添马舰海军基地’亦有战舰停留,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色,由于英国担忧香港前途,所以也算是重兵把守。

    1946年的香港,天星码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