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 当生命里最纯粹的东西闪光的时候

    孔融 当生命里最纯粹的东西闪光的时候 (第2/3页)

他以为他必须履行一个朝廷命官的监督职责,而监督最有权力的人则是刚正忠诚的人最大的义务。

    曹操当时是“老子天下最大”,又不拘小节,送到孔融面前的把柄是一筐连着一筐:

    为了防止粮食浪费影响军粮征集,当然,也为了社会教化,曹操颁布了一道禁酒令。按照现在的看法,这毋庸置疑是鲁迅先生所谓,“做事人”该做的正确举措。然而孔融却不能忍:倒不在于被剥夺了“对酒当歌”这样潇洒的乐子,而在于酒本身就是一种礼仪。祭祀要酒,邦交要酒,就是在乡党之中和老年人联络感情表达尊敬也是靠喝酒,连小辈如何敬酒都有讲究。一旦不能喝酒,只能喝白开水,比现在过年不能放鞭炮烟火严重多了。

    孔老夫子在他《论语·乡党》里有段现在被广为引用的养生箴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前面说了一堆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只有喝酒不需要限量,只要不醉即可。

    可见喝酒不仅是把经过酿造工艺的粮食和水吃进肚子里那么简单的事情,它关乎信仰和伦理。

    孔融自然又洋洋洒洒写了两篇文章:

    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祭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翟,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豕肩钟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卮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非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屈原不□糟歠醨,取困于楚。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

    他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唐尧和孔子的德行因为酒而彰显,景帝不是因为喝醉了酒临幸唐姬,生下长沙王刘发(东汉开国始祖刘秀的祖先),东汉两百年的中兴就没了;郦食其要不是高阳酒徒便不能为汉高祖立功,建立西汉。酒对国家的好处这么多,干吗要禁酒。

    这段话传到曹操那里,曹操骂了他一顿,告诉他因为酒亡国的事情数不胜数。孔融又说,徐偃王因为坚持仁义不肯迎战周穆王,而丢失了国家,可你不能说仁义不好;燕王哙将国家让给子之,国家大乱,可没有人说谦让会亡国;夏商因为女人亡国,可没人说从此不要找女人结婚。干吗要把亡国的事情推到酒的身上?是你自己怕粮食不够吃吧!别找借口了。

    曹操没理他。

    孔融却感到自己受了轻视:你骂他罚他,说明你至少重视他的意见,可是你不理他,就是鄙视他,就是把他想要这个国家再次兴旺起来的努力束之高阁。但是他又不能够看着国家向不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他像打了鸡血一样,挑刺的频率有增无减。

    曹操打袁绍,打下来一个战利品:漂亮女人甄氏,原来自己想要,结果儿子先提了,老子总不能不讲风格,于是把甄氏让给了曹丕。

    这件事情在曹操的幕府里影响比较恶劣:漂亮的女人一向是亡国祸水,夏商周三代,一个妹喜,一个妲己,一个褒姒,一朝一个,都葬送几百年的基业。而就是这个甄氏,把袁绍给害死了吧。

    大家都敢怒而不敢言:曹操性情多变,现在和你称兄道弟,心里面说不定就想着怎么看你脑袋搬家。可是孔融敢!没过两天,就当大家以为此事已经过去了的时候,孔融的一份考古发现呈到了曹操的面前:

    武王灭商,苏妲己并不像历史上说的那样被赐死,而是被赏赐给了周公。

    历史八卦,是个人就感兴趣,何况曹操也算是个文化人,自然颇为欣喜。于是问道,耶?真有此事啊?从哪里考证出来的?

    孔融的回话简单明了:

    不过是从现在发生的事情倒推上去,想当然耳。

    这件事情有一点人身攻击的意思,曹操不太高兴,但也没对孔融怎么样。却没想到接下来,他做什么孔融反对什么。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征乌桓,孔融立刻上书:“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说曹操这次远征,可以将当初肃慎(商周时北方的蛮夷)不向周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