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打工仔,必须要没脸没皮

    陈琳 打工仔,必须要没脸没皮 (第2/3页)

操写的檄文文气充沛用典繁复,很有可观之处。曹操是个很实在的人,既然工作做得不错,就继续给他活儿干。陈琳先生有一般文人所没有的好处:他实在,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写命题作文更是一流,完全符合文化商业化的标准。

    曹操于是给了陈琳一个司空军师祭酒的位置,把他放到了他的参谋群中,和同为建安七子的阮瑀同管记室:没事的时候做书记官,有事的时候专写檄文。

    逃过一劫的陈琳立刻投桃报李,笔耕不辍,显示出了他的多产:

    曹操伐孙权,陈琳挥笔一蹴而就。这一下曹操的形象焕然一新,变成了一个审时度势、“顺风烈火”、战无不胜的天才战略家,连上天都保佑他“利尽四海,兵不钝锋”。而对比之下孙权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傻乎乎的连菽和麦都分不清,无知又狂妄,不过凭着长江天险苟延残喘。只要曹操一来,后果定是“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救之,亦无及已”。

    这同样是一篇历来史家称赞的著名檄文,因为它把檄文的几个要素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说我方强大、清明,对方暴虐苛刻,我强敌弱;二说我方尽占天时地利;三说我军必胜,敌军必败。陈琳写文章是很厉害的。好比现在的专栏作家,不需要有感而发,只要手熟了套模板,一样是好文章。他为曹操写的《为曹公做书与韩遂》居然是在马背上写成的:大军待发,总得寻个由头,就少一篇檄文!于是曹操便招来陈琳。笔墨送上,陈琳文不加点,一气呵成,质量还很不错。曹操甚至很满意地说:陈琳的檄文不能改动一个字。

    只是在“文以载道,言为心声”的人眼里,陈琳就不是个讨好的角色。颜之推曾经讽刺他说,陈琳为袁绍做檄文就说曹操是豺狼,为曹操做檄文就说袁绍是毒蛇,全是御用文人那套,一支笔全无灵魂,做文人做成他这样,真是失败。

    颜之推是后人,自然有臧否人物的制高点。然而陈琳正红的时候,曹魏阵营里也有很多人看不起他。比如曹植,只不过比起颜之推他要拐弯抹角得多。陈琳除了做檄文,平时还喜欢模仿司马相如做些辞赋,曹植抓住这点,在《与杨德祖书》中话里有话地说,陈琳没有司马相如的能耐,偏还喜欢自比,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不久,王粲来了。陈琳的行情便开始看跌。倒让人想到李白的那句,“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女人的色和陈琳的才都像刚上市的新品,时髦、好用,却无法保值,时间久了总是要折旧的。而古董之所以值钱,在于它的故事,在于它历经沧桑却兀自安然。是凝在里面的那股精气,让人见了便不敢亵玩。

    在建安七子中间,孔融是到老都冲得很的“愣头青”,说得惊心动魄,赢得了曹操的注目;刘桢见到老板的老婆也不跪,赢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