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玄 我允许你编造一个处死我的理由

    夏侯玄 我允许你编造一个处死我的理由 (第2/3页)

不爱和曹爽他们多啰嗦,但是司马懿作为曹操时代的旧臣和夏侯家族颇有世交。夏侯玄与司马家的两个儿子,是“通家年少”——随便就能跑到对方家里蹭饭吃的交情。曹爽那帮人,司马懿也就愿意和夏侯玄说说话。他偶尔和夏侯玄探讨一下他们的改革,虽然夏侯玄向他请教的时候,司马懿总是准备好充足的冷水往上泼。

    作为政治家的夏侯玄此时贯彻的是一种复古的政治理想:精简机构,缩减地方中正,特别是大中正的选官特权,改变铺张的着装礼仪。这种政治理想针对的,是曹魏后期越发严重的冗官、冗职。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国府直接号令郡国,没有中间环节,中央集权自然强大。到了东汉时期因为打仗的需要,就有了都督区——某某将军都督某某地方军事。按照军事要地来划分的地方和行政区不完全重合,都督战时又有领民的特权,自然多出来一个行政单位。结果,在夏侯玄的时代,不仅有都督,有郡县,还在这当中多出来一个州。行政单位叠床架屋,可管辖的户口却少了。东汉有州十三,郡国一百〇五,曹魏的户口因为三国时期连绵的战争和瘟疫,只有东汉时期的几分之一,可是州郡的数目却远超东汉。

    公务员多,纳税人少,国家财政和纳税人的负担自然就重了。曹操搞屯田,一方面是军事需要,一方面也是以此为名压榨农民:官府提供劳动工具,农民要交所得粮食的六成。不是打仗时候被逼得没办法,谁愿意啊?

    正始改制,正是看出了这个弊端。虽说中国的农民脾气好,不容易惹事,但要是惹急了也会起义。所以夏侯玄就提议:合并郡县一级的行政单位。他还做过一个计算,合并之后,可以少发一万份工资。可好不容易吃上大锅饭的公务员好端端被撤了职,不会发牢骚,闹意见吗?这些人搞不好就是某省长某部长的侄子的朋友的外甥,牵一发而动全身,闹哄哄的比农民难搞定多了。

    司马懿老先生对夏侯玄的回应就是:好是好,难实现。谁不知道精简机构好?可裁撤的那些利益集团怎么摆平?在政治斗争激烈的当时,更加注定了是曹爽集团的一招臭棋。虽然,这一套改革措施在少数地方试行的时候立刻就有了不错的效果。

    而何晏那头,地方中正和吏部的斗争,闹了个乌烟瘴气。

    更让夏侯玄拍桌的是,他的改革还没有主持完,主持人的职位就被撸了——曹爽让他去做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为了让司马懿服软,曹爽想和蜀国打一仗,在老资格司马懿面前炫耀一下军功。结果这一场曹爽拍脑袋决定的“骆谷战役”打得窝囊透顶,几乎是不战而败。夏侯玄本来就不想打,结果曹爽一意坚持,于是绕开了秦川道改由汉水、沔水进攻蜀国。也是天不佑夏侯玄,后勤运粮队在经过羌氐部落的时候发生了打砸抢烧事件,运送的粮食、骡马大多数都打了水漂。没有吃的,仗自然是打不起来了。这时候司马懿修书一封,说明执意要打这一仗会造成天怒人怨的严重后果,本来就不情不愿的夏侯玄正巧借着这个机会劝说曹爽退兵。但这一仗的好处在于,夏侯玄因此逃开了政治中心的漩涡,没有被卷进嘉平元年的高平陵政变中。

    但是,政变一完成,司马氏就再也没有办法容忍爽党的夏侯玄处在封疆大吏的位置上。夏侯玄被调回京城,做了九卿之一,实际上只管公款吃喝的大鸿胪,后来又转做皇家科学院的院长——太常。

    一般人,按照曹爽的逻辑,手上没有权了,做个富贵安乐公,在政治失利时远避祸端,混吃等死也不错。可是夏侯玄骨子里却极硬朗,极有军人气质。这在中国的政坛,尤其是魏晋政坛实在是一个异数。在天下频繁改朝换代,供职的政府屡屡倒台的时候,一辈子多找几份工作,早已经不被看作损人品的事情。在曹魏时代做到了大司农的王祥在高平陵政变上哭了几滴眼泪,算是拜别曹魏,在西晋照样做三公;曹丕的太子党中坚,蒋济,对司马懿的政变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忠贞实在不是一个时髦的品质,在命运的反复无常之下,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不仅被骂“戆头”,也不讨老板喜欢。

    只是夏侯玄不愿意,他以为正始改制的失败具有太多偶然的成分,所以,高平陵政变之后他拒绝了叔叔一道逃去蜀国吃香喝辣的建议,回到了洛阳。死生有命,如果这次死不掉,他要再试一次,一定把这一局扳回来。

    机会很快来了。

    事情要从曹叡收养继承皇位的小皇帝曹芳开始说起。

    历史上少帝继位,几乎都有一个母亲或者祖母坐在王位后面垂着帘子指指点点,顺便带火娘家的一帮外戚。此时的太后姓郭,自己没有什么实力,也就乐得和司马懿他们合作,于是太后家的外戚姓“司马”。想要夺回权力的小皇帝一般要靠着自己的丈母娘家来抗衡母家的外戚。比如说汉武帝死命对匈奴作战,就是要栽培卫青、霍去病来削弱窦家和王家在朝的实力。曹芳是个聪明的小皇帝,在丈母娘家里精心挑中了不甘心被司马懿架空的聪明人岳父张缉,要用他做“打手”去撬动司马家。

    曹芳利用张缉先四处试探了一下可以依靠的大牌,张缉自然首先就想到了被丢在皇家科学院带着一帮教授给死人想谥号的夏侯玄。在这之前,夏侯玄的好朋友,虽然在帮司马师做事但是心里却向着皇帝的李丰,已经与张缉有了默契,同意帮他去劝一劝夏侯玄。李丰来到夏侯玄府上,如此这般劝了一番,夏侯玄没有正面表态,只是隐晦表示,我知道了。

    史书上到这里就断了线,似乎夏侯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